在这封奏疏中,朱标提出,令蓝玉、孙恪、曹震、朱寿等永驻和林,理由七七八八写了一大堆。
第一条是:
忽兰忽失温之役虽重创达瓦帖木儿,但远未将其剿灭,达瓦帖木儿带着近万骑北逃了。
只要蓝玉、孙恪等班师回朝了,三五年之内达瓦帖木儿又会死灰复燃,三军将士的血就白流了,朝廷的钱就白花了。
第二条是:
和林靠山近水,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因为有杭爱山的遮蔽,气候温暖适宜。
蓝玉屯兵和林,垦荒种地,牧马放羊,粮食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只需要朝廷提供盐、布匹。
第三条是:
倘有十万大军屯驻于和林,则兵锋直指忽兰忽失温,整个蒙西都在威慑之下。
能将战场推进在蒙古腹地,整个陕西、山西都因此受益无穷,可以有效地休养生息。
朱元璋将朱标的奏书塞进怀里,时不时拿出来看一下。
朱标的奏疏,说的全是屯兵和林的好处,至于屯兵和林的坏处,他是一句也没提。
蓝玉在眼皮子底下都骄狂跋扈不可一世,如果让他带着十万五军营精锐驻扎在万里之外,天高皇帝远的,谁管得了他?
万一他和蒙古人搞到一块了,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而且,指望那帮兵油子垦荒种地放马牧羊,那不是在说笑话吗?
到时候,还不是得朝廷养活?路途如此之远,粮食如何能够转运过去?
不可能,根本不可能。
朱元璋深思了三天,亲笔给朱标写了一封手谕。
否决了他的提议,命他派人去和林,传令蓝玉,稍事休整之后,捣毁和林,班师回朝,沿途所经之处,肃清一切鞑子,人要换种,草要过火,石头要过刀。
手谕传到北平,朱标也不知道是该失望呢,还是该庆幸。
让蓝玉率十万大军屯住和林,有多大的利益,就会有多大弊端和风险。
这些,朱标一清二楚。
朱允熥失望极了,十三万大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攻破和林与忽兰忽失温,既没能逼降蒙古,更没能长期占领,说破天也不过是一场长途奔袭战而己,终究落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俗套。
但站在老爷子的角度,肯定会选择一种四平八稳的常规做法,而不会选择剑走偏锋,屯兵和林。
朱允熥只得退而求其次,对朱标说道:
"爷爷既然不愿在和林驻军,那么在开平大规模驻军总可以吧?不如跟爷爷说,让凉国公驻扎在开平。"
朱标很干脆地说道:"不行,五军营必须驻扎南京。"
朱允熥又说道:"权叔手下有八万精兵,儿臣以为,可以将开平划归权叔管辖。"
开平原本就属于北平行都司辖下,在朱棣的势力范围之內,假如将开平划归朱权管辖,那不是在找事吗?
朱标瞅了儿子一眼,冷冷说道:"如此大事,不是你该操心的。"
朱允熥被噎得一句也说不出来,悻悻地退了出去。
现在已经是洪武二十七年二月了,这两三年,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将会相继挂掉。
到时候,整个北方就只剩下燕王朱棣一家独大了,北方藩王体系将严重失衡。
如果有朱元璋和朱标在,一切都不是问题。
可是假如朱元璋和朱标都不在了,谁能够压制实力雄厚而且野心勃勃的朱棣?
千万别相信朱棣是被朱允炆逼反的,朱允炆虽然很傻很天真,但是并不蠢。
尽信书不如无书,历史都是胜利者编写的。
朱棣靖难成功,当然会把所有的锅都扣在对手头上,声称自己是被逼无奈,才愤而靖难的。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朱棣在宫中有眼线,朱允炆同样不是吃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