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七章 收铠甲限期交纳(1 / 2)

就在人心惶惶之时,政事堂的这些官员等于等到了消息,来的只有陈宫一个人,没有什么商议之类的直接就宣布了命令,那就是传令吕布的治下所有地方大族。

在当地官员街道接到政令之后开始计时,以三月为限,只要把家中私藏的盔甲全部上交,那么就可以免于罪责,过期之后果发现有人还私藏盔甲的话,则是按照模范之罪处置。

消息传出来以后,那些世家大族也终于松了一口气,其实经过这些年,他们心里面也十分清楚,现在楚军的根基已经相当稳固了,而且利用西域商道繁荣经济。

这些世家大族养那么多私兵,用处其实也不大,而且官府之中还有不少的退役老兵,担任护卫之责,只要缴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以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谁也不敢大摇大摆的将自己的私兵出护卫商队,盔甲之类的更不用说。

而且官府给的雇佣价格也是不高,大部分的钱都是由那些老兵得去,官服只是收取少部分的费用,因为这段时间被劫持的多是一些小规模的商队,或者是贩夫走卒之类。

这些世家大族并不在意,甚至有人还暗中参与,所以才有了现在愈演愈烈的态势。

不过能这样干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世家大族虽然说会干一些违法的勾当,可都是一些小事,大多数的人脑子清醒,不会拿着自己的百年家业去开玩笑。

现在闹出来了这么,这么大的乱子这些世家大族心里面也很清楚,眼下这种情况如果不整治的话,将来一旦地方不稳,那么好好的生意也会做不成。

他们更是奇怪,为什么这几年陆鸿对于这样的事情居然没有出手?

等到吕博把条文往政事堂一递,这些人才终于明白过来,原来陆鸿这是准备拿这些事情给自己的儿子练手,在回想一下当年陆鸿的铁腕,没有谁会在这个时候表示什么不满。

尤其是以洛阳,长安,襄阳和汉中这几处地方的世家大族最为积极,在接到官府命令的之后,马上就有世家大族,开始将自己家中藏的盔甲兵刃之类如数上缴。

这些地方的人可是切身感受过陆鸿手段的,他们丝毫不怀疑,将来陆鸿会拿着盔甲的事情做文章,到了那个时候,是死是活全在陆鸿的一念之间。

有人看的明白,就有人糊涂,尤其是偏远之地,自以为山高皇帝远,再加上多年以来在地方上经营,可以做得的滴水不漏,只是将家中的一部分盔甲交出去,继续豢养私兵。

对于这些冥顽不灵的人,陆鸿直接交给了诸葛恪去做,也借着这个机会看一下诸葛恪对于这些事情的处理方法,同时也私下让钟会加以指点。

一般来说一个新人刚刚上手开始做事,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学到东西的,陆鸿也是想要借着这个机会,让诸葛恪从中学习一些治政之道,如果说他的性子还是现在这样过于强势。

那么将来可以做到部堂高管,想要再进一步就不可能了,能够决定国家大事的人,必定要能够审时度势在合适的时候加以妥协,从而维持整个局面的稳定。

做不到这一点,那就说明不是一个合格的执政者,其实陆鸿现在已经做好了撒手的准备,北伐之后,诸葛亮凭借功绩,就可以跻身朝堂,随后让诸葛亮主持朝政。

陆鸿就可以在政事上放开手了,自从诸葛亮出仕以后,他就时长把自己的想法写信跟诸葛亮交流心得,两人在某些事情上看法是一致的,唯一不同就是急缓的问题。

诸葛亮认为善政当以先达为要,如果缓缓图之恐怕会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陆鸿说到底也是凭借后世的见识,才能凡事领先别人一步,可是现在对于政务,算是摸着石头过河。

陆鸿自己心里也一点底都没有,究竟是急是缓他心里还是没有定数,不过依照历史上诸葛亮的表现,在政治上他是十分有才华的,所以他就决定将来交给诸葛亮试上一试。

在诸葛亮之后最为出彩的就是陆抗和姜维,尤其是姜维人格品性无可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