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征丁(1)(1 / 2)

张浩朱允熥 岁月神偷 1070 字 6个月前

塔姆的,我瘸了,狒狒了。「大过年的,怎么了这是」朱高炽一边心中纳闷,一边打开奏章。待刚看清奏章的开口,心中就咯噔一下,暗说不妙。「臣,督察御史北直隶总督辛彦德伏乞奏」「姥姥的」一见这个开头,朱高炽就心中骂道,「新都北京那点破事儿过不去了是吧辛铁头非要把顺天府还有营建司工部户部杀得人头滚滚是不是古往今来,这么旷日持久的工程,压根就不可能没有中饱私囊咦」朱高炽预料对了,辛彦德是弹劾他。但所弹劾的不是弹劾北京营建司的事,而是「臣,漕运总兵官陈瑄,联名上奏」陈瑄,大明开国勋贵之后,曾任成都右卫指挥使。因在任期间,维护都江堰有功,大明定下迁都事宜之后,被提升为漕运总兵官。忽然间,朱高炽的胳膊都哆嗦起来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南北大运河也出岔子了」再往下看,顿时惊得瞠目结舌。「直沽海口转款挪用」「官商勾结以次充好」「各项材料质量参差不齐」「工程进度敷衍不前」「姥姥的,这是要人命呀」看到此处,朱高炽额上已是青筋乍现。大明帝国的钱袋子掌握在李至刚的手里,收钱的权力掌握在铁铉的手里。那么为何李至刚这些年,始终怀着一定要扳倒他朱高炽的心思呢因为他朱高炽掌握着大明帝国花钱的权力。且不说北京新都营建司那个花钱如流水的巨大功臣。就说这涉及到国家命脉的南北运河漕运海运也都被皇帝交予他来负责。「洪熙」朱允熥低声道,「满朝文武都在反对迁都,认为是朕要自弃祖宗之地,擅改太祖高皇帝的祖宗家法,是劳民伤财好大喜功」说到此处,他顿了顿,继续道,「正因为你,你了解朕的真实想法,所以这涉及命脉的水路才交给你朕当撒手掌柜的」说着,啪!朱允熥猛的一拍宝座的扶手,地上的李景隆忍不住一个哆嗦,赶紧悄悄的跟朱高炽拉开距离。「你也当甩手掌柜的直沽海口连接通惠河,何其至关重要」「你再往下看,漕运山东运河段官府肆意克扣工钱民工饮食,差点引起了民乱」「南北运河工期一再延误」帝国将来迁都之后,海运要走。海道漕运从背靠长江入海口的太仓港出发,至崇明岛三沙入深海经刘家岛,沙门岛莱州湾到达直沽沿途于海路之上专门设置航标船旗标,昼夜灯火旗号,引导船只,顺风十日可到。说起来有些矛盾更有些让人啼笑皆非。其实这个海运的路线,是从太祖高皇帝洪武年开始就指定的海运路线。但他在作用上,不是为了沟通南北,而是为了保障军事后勤。大明朝开海十余年,但所有经力和技术都运用在了外海与远洋之上,内海这一块,还真没有太在意。没人在意,是因为无利可图。尤其北方的海港,朝廷在山东胶东等地修筑了许多海港,最初的意愿都是促进南北海运,但经过十多年的考验之后。就连朱允熥这个当初,只要是地方官员提及修筑海港建议,就大笔一挥拨拨人的皇帝都有些脸红。确实是有些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了。首先,一个海港能不能成为良港,不在于位置,而在于它有没有向内陆人口稠密富庶地区辐射的能力。同样再以山东为例,即便他有海港,但是境内山多。而且因为山多,隔开了陆地跟海,更使的山东境内众多的湖泊无法形成有效的运输水网。所以,朝廷在山东等地修筑的海港到最后多是用做军港。而且贸易也是单一的,只是对跨海的高丽还有东瀛也是用来军事后勤运兵等。它不是没用,而是无法在现阶段,起到切切实实给山东百姓带来好处的作用。没错,朱允熥是一名有着超前目光的穿越者,但他不是无所不知的这些也都是他在执政的过程中所得到的血的教训。诚如古人言,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有时候说白了很简单,别瞎几把折腾!这也是为何开了海路的漕运,还要再开通南北大运河的原因。因为对这个时代有益任何的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建立它的时候,他必定都是当时最好的制度。后来者也不要想着后来者就一定比前人聪明事实证明,你可能啥也不是!为何说漕运有益满朝文武都反对迁都,但没人反对疏通南北京杭大运河。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果是十年前的朱允熥,他一定回答错误。但现在他可以很轻松的回答正确。跟后世有些类似,国家举动,开发式提高朝廷刚下发开通南北大运河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