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棉广(3 / 4)

蔡齐抚须说道:“那这样的话,是否就说明河北、陕西等地方,又能够继续耕作了?”

“是的。”

赵骏点点头:“只要解决了西夏和辽国的威胁,陕西与河北将慢慢恢复。”

现在大宋的情况是,由于关中地区在唐朝开垦过度,导致关中地区接近荒芜,人口非常少。

河北由于跟辽国离得太近,人口大量南下迁移,地方上以军屯为主。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整个陕西加半个甘肃的秦凤路、永兴军路两个路加起来,人口才八百多万,且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地区,关中盆地人数不多。

河北两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加起来,也不过六百多万。

而在唐朝时期,河北有一千多万人。

反观江浙地区,人口已经突破了两千万。河南、京畿、湖广以及四川人口都在千万以上,黄河以南显然已经成为人口的主要聚集区。

这里面有两个主观原因,一是西夏与辽国边境,民众南迁。二是

但宋初

听到赵骏的话,王曾沉吟道:“若是能重新开垦关中与河北的话,那就实在是太好了。”

“同样

王随也问道。

“是的。”

赵骏点点头:“不过还是应该先适应为主。”

吕夷简纳闷道:“为何?”

“之前不是还没有适应黄河流域的种植吗?说明种植也需要一步步来,虽然从南北朝我们就尝试种植,但直到元明时期才推广,也有一定原因的。”

“伱的意思是,你之前说过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是的。”

“那应该要怎么做?”

“种子到了以后,送到广州、海南等地进行试种,再进行全路推广,这个过程可能要几年时间。”

赵骏想了想道:“广州海南等地本来就是亚热带地区,水量丰富,土地资源肥沃,但只要能在那里试验成功,就说明可以在南方生根发芽,等北方气候回暖到一定程度,慢慢地把由南向北传播。”

“这样会不会挤占农田的种植?”

吕夷简皱起眉头道。

要是在南方广泛种植的话,那对南方的农作物显然会是一种冲击。

因为刚才也说了,如今南方是人口主要聚集区。

而宋朝之所以能够维持统治,就是南方产生了占城稻农业革命,让南方的粮食产量巨额暴增,从而南粮北输,通过运河送到汴梁,再运到河北与陕西去。

要是在南方广泛推广的话,吕夷简担心会造成挤占农田种植,从而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

赵骏毫不犹豫地道:“会,从南宋开始,一直到明朝中后期,南方江浙地区是主要产粮区,那里素有苏常熟,天下足的说法。由于明朝朝廷被忽悠得禁海,南方士绅却暗地里出海做生意,他们就需要经济作物,比如桑、麻、绵来制作丝绸、麻布以及衣对外销售。就大量用农田改桑麻绵田,以产生经济效应,造成全国性粮食短缺,也成为明朝灭亡的一个伏笔。”

“那你还在南方推广?”

吕夷简不解道。

赵骏看着他说道:“你难道会因为吃饭吃得太饱撑死而放弃吃饭吗?粮食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大地主阶级囤积粮食,以达到低买高卖的目的。并不是说宋朝缺粮,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或者生产力继续提升,让粮食产量高额增长,一部分农田变为田也是合理的事情。”

“但现在生产力并没有提升,大地主囤积粮食的问题也没有解决该怎么办?”

吕夷简皱起眉头。

“可以先进行小规模种植,实验成功之后,在不允许农田改田的情况下大幅度推广就行。”

赵骏说道:“不是很挑地,又不像水稻那样需要用水田持续保持水量。山坡野地,只要常浇水,保持日照就能产。以后生产力上来,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