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心,夜寐于市也定安然,倘若失了民心,就算高屋建瓴也寝食难安啊。”
闻言廉颇看向赵括,对他的话很是惊讶,连忙停下脚步拱手道。
“太昌君所言极是,老夫受教了。”
赵括仰头大笑:“哈哈,惭愧,快走吧,时辰不早,我们要迟到了。”
“是是,那我们快走。”
听到提醒,众人不由地加快了脚步。
修改法律,工作量相当巨大,事无巨细,大到国家战略方针,小到平民家里的一针一线,都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去维护。
所以,作为变法的相邦,赵括三人所要做的工作就是批阅从司寇府(掌刑狱)内史府(掌财政)田部史(掌田地税租,赵奢之前便是田部司尉)撰写好的具体条款,再经过三人商议进行批复上报给赵王。
为了方便,赵王在王宫专门为他三人设立了变法办公室,正是在龙台宫的右侧院落大殿,这个殿属于偏殿,平日里是赵王在寝宫召集文武百官的地方。
现在被赵括征用,取名龙渊殿,意味着与赵王休息的龙台宫正相辉映,藏龙卧虎,群英荟萃。
经过近两个月的变法推进,如今的律法已经初具雏形,最终的总纲领仍有争议,今日,正是决定律法修订是否完美收官的重大日子。
虽然三人关系很铁,但是蔺相如深知变法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所以马虎不得。
任何事情都要仔细斟酌,觉得不妥的,绝不会有半点退让。
但赵括的思想总是十分跳脱,由于知识博杂,提出的观点总会让人大吃一惊,甚至有时都要思索良久,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思。
但这并不妨碍他时常与蔺相如争的面红耳赤,廉颇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战将,对这种事情最是头疼,却经常要被夹在中间,给他们来回拉扯。
就比如前几天发生的事情,赵括提倡要将口赋取消,直接综合进田赋当中,就遭到了蔺相如的强烈反对。
在蔺相如看来,口赋是为国家最基本的财政收入,如果取消,田赋骤然增加,这就违背了重农轻商的变法宗旨,农民不堪重负,最终会导致流氓的增加。
可是他哪里知道,赵括是吸取了两千年华夏文明的精髓,想要潜移默化地实行农业与科技并行的政策,以此将粮食产量推到一个良性循环当中,从长远的角度达到科技兴国的目的。
蔺相如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在他故有的思想观念里,粮食亩产量顶多就是四石多一点(247斤),就算秦国有郑国渠的加持,也才六石多。
这样算还是丰年最高产量,若是遇上洪涝灾害,一年下来颗粒无收都有可能。
在长平,为何赵王非要把廉颇撤下来,还不是因为国力不足,想要尽快结束战争节省开支,要不是赵括力挽狂澜以少胜多,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估计今年过年,赵王都得领着大臣们喝西北风去。
经过一番激烈争论,还是赵括一拍几案站起身,以变法相邦的身份力压蔺相如一头,强行将这条法律制定下来。
早知道如此省事,赵括何必非要争个面红耳赤,直接自己下决定就好了。
“孩儿见过伯父?嘿嘿。”
一踏入龙渊殿,赵括就看到蔺相如正低头翻阅竹简。
于是赶紧走过去,厚着脸皮想要帮他按按肩。
只要把工作能顺利进行下去,把姿态放低点也无所谓。
廉颇站在以一旁贼笑看着赵括表现,他知道,只要赵括表现地越殷勤,说明他心里肯定又是早有打算。
蔺相如也深知此子如今性情大变,变得深藏不露,对于突然献来的殷勤表示不敢接受。
“免了,此地乃王公之所,你我还是以上下级论处吧。”
说着挣开赵括的手,转身收起竹简,对赵括行礼道:“下臣恭迎太昌君驾到。”
赵括甚是乏味,转身回到自己的案前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