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开衙(2 / 5)

风流大宋 林二虎 3128 字 9个月前

子,便给众人都看傻了。

这叫什么?分官么?

要知道,在大宋,许多士人历经千辛万苦,考得了进士之后,不过也就只能得个九品主簿县丞之类的官职。而在秦刚这里,此刻他扔在桌上的官告,竟然最高能够填写到从七品。

“当然了,你们也不要简单地认为,这便就是别人所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实在座的各位,都是随我多年,无论是为人品质、还是做事能力,都是我信得过的。”秦刚笑道,“更不要说,驷哥、衍哥也是之前有过官职、官身了。我主要还是希望大家能帮着我,尽快将这海事院的衙门班子给撑起来。”

“十八叔,像我就觉得自己不适合做官,而且京城里的生意还这么多,我就留在京城里帮你看管这点家业吧,不过我要是想给你推荐别人,可否?”秦湛问道。

“举贤不避亲啊!是人才就好。”

“我也是不谙政务,和湛哥一起忙忙生意便好了。刚哥若是能给机会,我三个哥哥那边看看能否有一个两个能用得上,那就是最好了。”李禠也是坚守着他老李家的兄弟分工原则。

秦刚笑道:“你的兄长,都是有大才之人,他们如果愿意来,我自当是求之不得的。”

很快,众人的去向便大致确定了下来。

赵驷与正在沧州的金宇目前的官品与资历都够得上边了,所以可以分别掌管起负责军事的制置司及分管商税的市舶司主官;

胡衍可以在市舶司当个副手,配合一下金宇没问题;

而蕃民司初建时也不一定非要设立主官员,李纲虽然年轻,但他在报社的锻炼期也已结束,安排 他与到了沧州没多久的黄友搭档,可以担任这里做事的勾当公事官;

而造船司目前不急,先将事务归并在市舶司再看。

大宋的冗官,主要表现在差遣不多,太多的人有官无职。许多人好不容易考中了进士,得到了寄禄官品,便却因为名次不高或者缺乏关系推荐,而只能长年候补没有差遣做事。这里面,本身碌碌无为者较多,但也避免不了一些有着真才实学的人才被埋没。

秦湛这些年,表面上只是帮着掌管秦刚留在京城里的生意,实际上他的手底下还管控着最早在京城布置好的一张谍报网。所以对于这京城里的大大小小事情,包括会有哪些本身确有本事、却郁郁不得志的人,都是知道一些的。

正好现在秦刚的新衙门里缺人,他便拣着为人可靠、能力突出的点推荐了三四个。

李禠则考虑到大哥李祥之前做的官职不低,担心秦刚不太好安排,则推荐了自己的二哥李祉,之前蒙荫入官后,也做到了正九品的承事郎,不过自父亲失势之后,便就又被闲置了。

秦刚让京城这里的人立即出发去明州,自己则带了胡衍回沧州去处理那里的事务交接。

实际上,沧州这里的浮阳寨、养马寨都不在官府明面上,全部都在秦刚私下的势力范围内,而这次新设海事院时,更是把顾大生所管的新沧军,从河北禁军中单独划至了海事院的制置司管辖。

只是离京时,秦刚却得到了吏部的通知,由于沧州面临着对北的重要政策延续,朝廷思索再三,希望秦刚能在沧州留下一两个熟悉既往事务的帮手,所以拟提升原沧州推官金宇为正八品通直郎、权发遣沧州通判。

前后权衡一下,秦刚也觉得这样的安排,无论是对金宇本人,还是对整个北方的局势,都算是有益,当然这事,是需要他去了沧州当面与金宇说清楚的。

只是海事院那边的市舶司,就只能让胡衍独自挑一挑大梁了。

到了沧州,金宇对于秦刚的安排自然没有异议,毕竟,通判一职算是正任官,不论是不是权发遣,做过一任,对于今后的前途的意义不可小觑。

秦刚又去问了如今正在谍报岗位上干得不亦乐乎的机宜文字杨应询的想法,得到了肯定的回复之后,他便大笔一挥,扔给了他一份海事院制置司机宜文字的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