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这个司户参军发现有的地方他也未必能够说得非常清楚,于是便叫来了在他手下做事的菱川学生来给李夔作解释。
“百姓用青苗贷买了马,是如何解决种粮的难题呢?”
“我们书院带过来了一种新发明的圆盘马犁,用它来耕地,速度能有过去的牛拉犁六倍。不过,我们老师说过:边境之地种地的风险太大,收粮时还会常常遇到贼人打掠。老师则是希望并动员这里的老百姓多做做工坊与商贸,只要能够赚到钱,就可向南部以及凤翔府那里去购买粮食。”菱川学生还是在习惯上称秦刚为老师。
“军衙发放了不少买马的贷款,是否会产生大量亏空?”
“不会,在下正是统计衙门开支的人。以往青苗贷放出,只能等秋收之后才会有本息回收。而现在老百姓养马做工跑商,仅这一个月,不仅仅让保安的商税、工坊税增加了一倍多,还有许多做得好的百姓都可以提前偿还了贷款。”
“那倒是不错,只是,老百姓有了买马、买货的钱,但这保安军近来的马匹、商货倒是突然增加了很多啊?”李夔看似有意无意地提起问题。
“老师说过,商贸要想发达,关键要看物品流动速度,这便叫作物流。正是因为这里的老百姓都有了马匹,于是四处运送货物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了,而货物多了,这商贸自然也就发达了。”学生一板一眼地回答着。
“本官自路府而来,听说保安以北的横山山麓近期劫匪横行,多有不安。”李夔再次有意探话。
“横山蕃部向来如此。老师今天去顺宁寨,想必也是去加强防卫吧!”这个学生看似很老实的样子。
李夔决定再试探一下:“那么保安军目前多出的这么多商货,是否会有些横山蕃匪劫掠的东西?”
“莫须有啊!”学生坦然道,“只是又非发生在我大宋境内之事,抚勾何须多虑。”
莫须有的意思就是“也许有吧”,更多的便是“你要说有那就算有吧”的意思,这个学生似乎连去否认的兴趣都没有。
但是他的后半句话却是在责问,就算是有蕃匪劫掠,那它也是发生在别人家里之事,你一个大宋官员去关心什么呢?话意虽然赤裸,但实际也难以反驳。
李夔一时语塞,想了想,换了一个问题:“我之前曾知菱川书院之盛名,方才又听参军赞过阁下等人皆是俊才。只是我听诸位都称秦知军为老师,我看他甚至不及你们年长,这老师之名,是否只是书院给的挂衔?”
作为外人,李夔的这点疑问也是正常,不说秦刚的年轻,就说他从官的繁忙,也不大可能真正去那书院教书育人吧。
但那学生却极其认真地说道:“老师乃我菱川书院格致学的创学之人,我等所学教材都是老师所编,入学启蒙也是老师亲授,甚至书院授课的夫子也是多经老师点拨。而此次我们十二人能够选来到老师身边做事,更是得得其教诲指点,实乃是我等人生一大幸事。”
“秦知军真有你们说得这么神乎其神么?”一旁听到现在的李纲忍不住开口而问,语气中多有不信之意。
“那是自然。”那学生原本听到此插话时有点生气,再一看李纲的年纪也就释然了,反而语气平和地反问道,“诸位可信这世上有否生而知之者?”
“生而知之者?莫非是指书中所言的圣人么?我等未尝见过。”李夔很实在地回答。
“以后你们会慢慢明白,我们的老师便是!”说完后,这名学生与司户参军便以事房还有些事情须去处理而告退。
“生而知之者……”李夔反复琢磨这句话后才道,“若是用这句话来解释这秦徐之的话,倒也是能够说得通了。只是,谁又真的能是‘生而知之’呢?”
随后,李夔则带着李纲去走了保安军衙门的另几处事房,在与录事参军的交流中,因为发现他所了解的情况则更为全面,便尝试着问起了关于保安军接壤的西夏境内袭扰之事。
录事参军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