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以上的成年男女交人头税叫算税,7岁到14岁这些未成年也要交人头税叫口钱。
《汉书·食货志》: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田租、口赋、盐钱之利,二十倍于古。
意思就是说秦朝的田租、人头税、食用盐等商品税收是以前的二十倍了。
至于田亩税,那是各朝代都必须收的,田租赋税是秦国家的重要经济来源。
公元前408年,秦简公实行田税改革,废除了井田制的‘籍法’。当然所谓的改革只是修改了并非是取缔了,田亩税那是一定要收的,改了个名称叫“初租禾”,开始按照田地的面积来收取赋税,这是秦国按田亩科税制度的开始。田亩附加税就是秦朝的刍、稿税。
刍、稿税就是指那些农作物的秸秆。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
意思就是说这些牲口吃得太多了,需要调运,为何能调用?因为收了很多老百姓的。
秦朝不仅仅有山海池泽税、人头税(即口税)、田亩税和田亩附加税,还有户赋和关市之税及商品税。
说来说去,秦二世而亡,还是因为秦始皇和秦二世横征暴敛,徭役和赋税严重失去了民心才导致秦朝灭亡。也许有人要说秦朝法律严酷,这些都是事实,但是严刑峻法目的还是为了管制秦朝百姓。
一个开国皇帝为了自己的王朝长远点,其实都应该实行修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的。因为国家刚刚建立,刚刚结束战乱,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自己都无法生存下去,再加重徭役和赋税那是压根就不给他们活路了。
而这也就是天下苦秦的根源,面对沉重的赋税和频繁的劳役,严苛的刑罚,百姓就像是上了发条的机器一样,一刻都没有办法停歇。这时候天下也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会稽的项梁正在暗中积蓄武装力量,地方郡守都在想着如何自保。
其实,要按简单的方法,易华伟换一个其他身份,可以等秦始皇死后,顺应天下大乱的趋势,揭竿而起,夺取天下。这种方法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开过君主都是通过利用前朝的衰败来建立自己的权威。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法。秦朝的覆灭带来了农民起义和楚汉争霸的连串战争,这些冲突给中国的人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到了西汉建立之初,中国的人口已经锐减到大约1300万,这个数字比起秦朝全盛时期减少了一半还多。
这是一个痛苦的人口锐减过程,社会经济全面凋敝,百姓流离失,土地满目疮痍。
所以,易华伟选择一条更加艰难但更加稳定的道路——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通过恢复经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来真正地重建这个强大的帝国。这样的道路,虽然缓慢,却能奠定长远和平与繁荣的基础,让这世界的华夏子孙都能在和平与繁荣的环境中生活。
帝国的扩张,如果不对内横征暴敛,那么就只能通过对外的方式来实现了。一个国家或帝国的扩张,本质上是为了寻求更多的资源和领土,以增强自身的国力和影响力。如果内部无法获取足够的人力资源,那么就只能将目光投向外部。
对于一个庞大的帝国来说,内部的稳定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对内横征暴敛会导致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从而影响帝国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对内横征暴敛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那么,对外扩张就成了唯一的选择。通过对外扩张,帝国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和领土,增强自身的国力和影响力。同时,对外扩张也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减轻民众对帝国的不满和压力。
然而,对外扩张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精明的政治手腕,以应对可能遇到的敌对势力和挑战。此外,对外扩张也需要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帝国的优势,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冲突和战争。
在易华伟看来,除去生活在一千零四十五万平方公里上的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