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窦氏泉、周文王祠。
在此之后,秦历代君主在此基础上又多次增设宫殿,到秦昭王时期,咸阳宫已建成。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咸阳宫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在渭水两岸建造了不少离宫别馆。
秦孝公营咸阳冀阙,秦惠文王建章台宫,秦武王建羽阳宫,还只是一代君王营造一宫。至秦昭王,秦已有帝业之势,遂以宫室之宏丽,夸示天下,以显威重,于是建兴乐官、甘泉宫、长杨宫、芷阳宫、虢宫等。
如果说秦昭王时,还只是出于攀比显威之心,到了秦始皇的时候,秦朝已经凌驾九州,富有四海,这些“狭小”的宫室已经完全无法装下他的磅礴的雄心,于是便开始实施一个巨大的计划,想将整个关中都建满宫室,让它变成地上天国。
秦始皇每灭掉一国,都要在在咸阳塬上仿建该国的宫殿,渭北的咸阳塬遂连绵成一大片宫城。
而渭南的甘泉宫、宜春宫、阿房等点缀在苑囿中的避暑宫室各抱地势,拔地而起。宫室屋架为抬梁式结构,木梁上往往用青铜构件加固,屋顶覆盖青瓦,壁绘彩画,柱涂丹漆,有的壁面梁柱披挂锦绣,正所谓“木衣娣绣,土被朱紫”,五彩斑烂,金碧辉煌。
班固的《西都赋》在描述咸阳时说:“辇道经营,修除飞阁。自未央而连桂宫,北弥明光而亘长乐,凌隥道而超西墉,掍(混)建章而连外属。”
天文与地理,在宫室建设中,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围绕着始皇帝的生祠——极庙,又有许多其他建筑群,共同组成了象征中宫天极的宫殿群。
闻名于世的“秦直道”,也以极庙为中心向全国散开,“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治驰道”。
秦始皇又将渭河两岸——南至终南山,北至泾水,西至长杨、五柞宫,东至丽山园,包括宫室、陵墓、苑囿、自然山脉与河流等的广阔区域,以一个统一的思想规划为一个整体,以极庙为中宫天极,其他四宫各有所象。可以想见,如若这一规划完全实现,以极庙为中宫天极,宫观苑囿与天空中之星象相比附,环绕于四周,将是一幅天地交辉、群星灿烂的壮阔图景。
咸阳新都的结构,隐含着秦始皇对权力的理解——权力必须是隐藏的、不被洞察的、神秘莫测的。
因此,他把咸阳新都围绕“极庙”而建的270个宫观,用“复道”和“甬道”互相沟通,把宫殿群设置成迷宫群,以保证皇帝的绝对安全。
“关中计宫三百”,连接在一起的270座宫观,基本上是所建宫观的绝大部分,形成了“北至九嵕、甘泉,南至户、杜,东至黄河,西至千渭之交,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相望联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宫人不移,乐不改弦,穷年忘归,犹不能遍”的宫殿群。
为了满足始皇帝对辽阔疆域的巡视需求,当时的工程师们发挥非凡智慧,巧妙地将宫殿、楼阁、长廊等建筑通过复道、甬道和阁道等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叹为观止的建筑网络。
要是站在万米的高空俯瞰关中平原,眼前展现的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一座座巍峨的宫殿群错落有致,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道路如同脉络般纵横交错,将整片土地紧紧联结。在这座庞大的宫殿网络中,河流、县邑、城郭、农田、苑囿等点缀其间,宛如颗颗明珠,熠熠生辉。
当然,这么宏伟的建筑群并非没有代价。据史书记载,为了维护这些宫室的日常开支,少府每年支出的数额惊人,竟占到了国家财政的三分之二。其中,修建和维护这些宫殿的费用便占据了支出的一半。
由此可见,秦始皇为了追求一时的辉煌,对于国力的消耗是巨大的。这种壮丽的宫室建筑,既体现了古代帝王的豪迈气度,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资源的集中与消耗。
……………
阳光透过高大的窗棂,洒在铺设着华美纹饰的地面上,光影斑驳。殿内陈列着工匠精心雕刻的青铜器和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