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的形成就是因为网络身份的虚拟性,以及国家对互联网监管的困难性,容易导致法律意识薄弱、年龄较小认知能力不足的网民对网络产生“法外之地”的错觉。
一部分网民在网络上表现出与现实中完全不同的行为标准,表现得比平时更为大胆、激进。行为的任意性更强而责任感更弱,这使得部分网民将现实中积累的负面情绪和戾气,一股脑地宣泄到网络世界中来。
要知道,有些人在现实世界里道貌岸然地活着,却把自己所有的垃圾情绪都抛向网络上的陌生人,肆无忌惮地发泄,觉得可以不负责任。
其次,网络世界爆炸性的信息增量和极快的信息流速,极大地压缩了网民对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判断的时间,使得“理性思考”和“逻辑推导”变得更加困难,取而代之的是“第一印象”和“主观臆断”成为更多人处理浏览和信息的方式。
也为部分盲目非理性、偏激极端的网络观点和言论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使得煽动情绪、引导对立成为了“流量密码”,为网络戾气转换为“私刑”提供了所谓的“基础”。
社会情绪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社会活动中,个体情绪可以影响到他人的行为、思想和情绪,这一影响过程可以在多人间交互产生并不断增强。
还有就是互联网极大压缩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和反应时间,使得一部分互联网头部用户,即所谓的大V,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也将输出和传播情绪作为“流量密码”,对这一过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比方说著名的公知矮某某、胡某某等等……,
顾佳搜索了一些关于网络暴力之类的新闻,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近年来,网络暴力违法犯罪频发,致使部分当事人“社会性死亡”甚至精神失常、严重的甚至会在不堪其扰下选择轻生。
要知道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网络暴力伤人于无形。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言论或行为,却可能对心理比较敏感的受害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和社交伤害。
“叮咚~,”
正当顾佳在网上搜索着如何应对网暴的方法的时候,门铃响了起来。
顾佳急忙跑到门口将门打开,只见钟晓芹站在门口摇摇欲倒,陈屿在一旁费力地搀扶着,一股刺鼻的酒味扑面而来。
顾佳忙帮着将钟晓芹扶稳,看着陈屿没好气道:“怎么回事?她刚刚喝酒了?”
“一言难尽,”陈屿苦笑着摇了摇头。
“先进去吧,把晓芹扶到我床上去,让她好好休息一下。”
顾佳跟陈屿把扶到床上安顿好后,陈屿跟顾佳仔细说了这几天的事情。
钟晓芹前几天在商场例行检查时,一对蛮横的夫妻在商场闹事,一直嚷嚷着商场的鞋是假的,钟晓芹出于对商场的信任,再加上看到鞋店服务员险些受伤,便小心护着她,将闹事夫妻推开。没想到那对夫妻直接叫嚷着物业打人了,有好事者把照片和视频发到网上。经过上传者的剪辑就演变成了商场售卖假货,物业还打人。
不明真相的群众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把整个事情给发酵了。钟晓芹好像变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公司领导见舆论压力太大,便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停了她的工作让钟晓芹回家反省几天。
单只这样钟晓芹还能抗得住,没想到,前两天在坐公交车时,有个娘们认出了钟晓芹,直接把口香糖黏在钟晓芹的头发上,还嚷嚷着替天行道,车里其他人看着不仅不帮忙,还在声讨钟晓芹,赶她下车。
今天上午,钟晓芹在家里收到一个匿名包裹,打开看到是一个死青蛙,可把她吓坏了,两人知道家里的地址被暴露了,本就沮丧的钟晓芹心情更加低落了。
让钟晓芹更难过的是,不止自己家庭住址被爆了出来,就连父母的家庭住址也被爆了出来,想着父母这么大年纪还要为自己担惊受怕,受到陌生人的侮辱,钟晓芹心里痛苦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