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居然一字不差的全部背下来了。”
这时,方才重金拍下《论国策》的中年男子,一脸惊愕的看着手中的宣纸。
“什么?”
众人闻言纷纷大惊失色,急忙凑过去看了起来。
而柳鸿依旧口若悬河,语速不急不满,侃侃而谈。
颇有一副指点江山,坐看风云起的飘然姿态。
“居然……真的一字不差!”
“他真是柳鸿!”
“柳鸿,柳鸿,真的是他。”
曹风流如同见了鬼似的,一脸不信邪道:“怎么可能,给我看看。”
然而,当曹风流结果宣纸那一刻,彻底傻眼了。
居然真的不差。
“这……这不可能,一定是你背下来了。”
众人闻言看向曹风流如同看傻子一般。
历来科举对于所有考生作答内容严格保密,就是为了防止某种惊世言论遭人妒忌。
先帝时,就有一名考生在科考文重大肆揭露了一群贪官污吏欺上瞒下的行为,从而一石激起千层浪。
时至今日,众人也无法知道那位考生姓甚名谁。
三年一度的科举,其严格程度远朝南北诗会,考前由考生自由抽号。
然后进入考场,宣纸同样是分号发送,但却是将所有的编号的宣纸都发给每一位的考生。
由考生自己在对应的宣纸上作答。
也就是说,世人只知柳鸿夺得状元,但对于其内容却丝毫不知。
《论国策》礼部有数百份,但能被天子亲笔提下状元二字的《论国策》,普天之下,只此一份。
人家能倒背如流,这不是柳鸿还能是谁?
曹风流看见众人表情,也知道自己说错话了,立马开口道:“可这历年科举答卷,皆在礼部,又如何到了你手?还有,还有你们居然拿着这些朝廷的官印徇私,这一点你如何解释?”
莫离正在想如何狡辩之时,柳鸿再度开口了。
“这答卷自然是十八年前,陛下给在下的,没看见因为那夜深谈,我那所谓状元,不也化为泡影了?”
曹风流看着柳鸿如此信誓旦旦,他一时间也拿不定注意了。
只是无论是南北诗会,还是历届科举所有的卷宗,都在礼部存放。
虽无明确规定,但却是人人尽知的事实啊。
柳鸿微微一笑,风轻云淡道:“曹公子若是不信,自可进宫面圣验证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