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不会凭空产生,只能快速的从别人手里掠夺。
打压江南的大地主是最快的方式。
同时开办青楼,让那些富商们前来消费,也是天子给他们主动奉献的一条道路。
结果他们不给面子,要不是夜秦淮横空出世,这帮人早就被老朱想法子给记在小本本上了。
胡惟庸觉得天子大抵是觉得来钱非常慢,所以才想着要加商税的。
目前天子一直都让各个地方官府,整治驿道以及驿站,就是为了更好的传递消息,从而掌控地方上的消息。
最为重要的是天子把查言司的机构进一步扩大,重新命名为通政司,并且下令所有人都可以给皇帝直接上书,不管平民百姓还是政府官员,只要事关重大。
百姓用不着亲自来京师敲登闻鼓了,你想要告父母官,直接往驿站投书,保准给你快马加鞭送到天子的案头上去。
朱元璋就是防着胡惟庸这种上下串联起来,一同哄弄天子,对民间的事情一无所知。
待到朱棣登基后,发现通政司长官因为几件琐事就没有上报,从而大发雷霆,狠狠的责罚了他一顿。
这些事都是要登报的,将来要记录进实录当中。
天子批阅奏章之后,连同批敕一同编入《朝报》,而且还要据此摘要供《邸报》刊登,以手抄本的形式传播。
这些奏章和诏敕占去了《邸报》大半的篇幅,但除此而外也报道与国务有关的其他消息。
官员的升降、军事、外交、自然灾害等等。
京师以外的地方官员非常热切地想知道作为政治中心的京师之地发生了些什么事。
所以一些行省衙门在京城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地点,雇人抄写《邸报》后送到省城,供那里的地方官员传抄。
《邸报》的抄本在两京存档,以备编修实录的人使用,实录记载朝廷的法令和政策,在皇帝死后开始编纂。
现在朝廷开始使用印刷术,邸报就基本告别手抄了,直接通过驿站传递到各个省去,再由省负责往各个府县进行下发。
确保县一级别的都能收到中央朝廷的消息,避免有人从中歪曲造谣。
当然对于驿站的事情,朱元璋是非常上心的。
他也不单单是为了让百姓告官这么一个渠道,担负了信息的传递,同时还有谷物和其他赋税征收物的运输,士卒和服劳役人员的调遣的多相功能。
而且朱元璋还没有发现,他下令整治驿站以及驿道,变相的发展了交通系统,从而改进了人与物流动的速度和环境时,商业只会变得更为活跃。
再加上朱元璋为了他的自身统治,对着解放生产力有着积极作用,所以江南农业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商品经济自然就快速发展起来了。
虽然商人属于四民的最底层,商人是最不受重视的职业,但他们的力量依旧再不断的增长。
参政冯冕当即拱手道:“陛下,这商税要上调多少?”
“你们去商讨,划档进行区分,大宗交易自然是多些,小宗交易便少些,得到合适的数目后再给朕呈上来。”
“是。”
众人应声之后,便迅速退下去商议了。
朱元璋又翻出来前几日江宁县知县吴卫送上来的奏章,里面详细介绍了县衙人充当牙人收税的过程以及结果。
光是城内全天的就有个大型的,还没有统计城外的。
买应季水果,要到三山街市买鱼和菜蔬。
到洪武门的新桥市或北门桥市:买衣料、茶、盐、纸张。
到清凉门外的市场:买竹子,到聚宝门外的来宾街市,买木炭。
到金川门外的龙江市:买粮食。
到西南郊的江东市:买盖房子用的木料,到西北角仪凤门外的河边市场买水产品。
对于这些民间的事,朱元璋感到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