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诸夏外的胡人们与汉末列国诸帝纪元(4 / 6)

新征服的部落打散重新按照兵丁组合,再加上严格的军规,一经出现就打的散乱的草原部落嗷嗷叫。

————

在曹操和刘备分别称帝后,各自建立了国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年号。

曹操在冀州一场大败,魏国损失惨重,在短时间内彻底无力东出,他建制称帝之后,认为洛阳实在是不够安全,一旦洛阳八关被攻破,随时都会有被全部俘虏的可能,于是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迁都长安上,那些跟着他一起的士族同样迁徙到长安,包括当初洛燕,以防止他和汉国有什么联系,同样将河北士族的主支迁走,以防止他们帮助汉国稳固河北的统治,同样利用这些人来遥控河北。

河北没有了这一批大士族,剩下的士族就会趁机建立统治,河北几年之内都可能难以给刘备带来助力,在做完这一切之后,曹操耗尽心力,在头风发作时疼痛难耐,缠绵床榻近月余后崩殂。

太子曹昂自然没有什么波澜的继位,魏国新帝立,魏国交接尚且算平稳,但终究还是引起了一些变动,产生了一些不稳。

刘备趁机进攻魏国洛阳八关,魏国国都于长安鞭长莫及,还要防备西域夏国的进攻,毕竟马超的前车之鉴,他们看的可真是太清楚了。

曹昂考虑到如果一直从长安调集粮草和兵源,那就是陷入疲敝的状态中,不利于之后的恢复。

于是曹昂以夏侯惇为使持节征东大将军领三河都督,成为事实上的曹魏政权东部战区总司令,主导崤函以东的所有战事。

这是事实上的分陕而治,不过夏侯惇的家人和家族都在长安,还算是有制衡的手段。

在过往的历史中,

分陕而治的好处就是极大的降低政治成本,夏侯惇虽然打仗不行,但治政是把好手,魏国的将领守着荥阳防线,艰难的抵抗着刘备的进攻。

吴国依旧按部就班的蚕食土地,于是决定乘着魏国弱势的情况,乘势进攻南阳,将西部最后一个大的据点攻占下来,之后面对中原就能进可攻,退可守。

本就国事疲敝的曹魏自然不是两国的对手,于是再次遭受重创,河南、南阳皆摇摇欲坠。

但这世上没有谁是能永远顺利的,人在成事的时候,天地皆同力,运道去的时候也半点不由人。

刘备于军中崩殂,在临死前,以关羽、诸葛亮、吕申、刘烨、法正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刘禅,一个外姓的宗室,一个洛齐的继承人一个外戚国舅加原始股东,一个宗室,一个代表着马超这些后来投靠的人的代表,而且还是洛齐交代的要重用的人才,算是万无一失的安排。

其时有燕国南下寇汉国河北地,汉国于荥阳撤军,曹魏关东危局于是便解除,吴国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同样撤军,谁也不愿意给别人做嫁衣。

过了数年后,西域夏王遇刺身亡,西域混乱,魏国为扫除后顾之忧,争夺河西走廊养马场,悍然进攻夏国,夏国节节败退,四郡俱为魏国所据,扫除了夏国的威胁,魏国开始积蓄国力,百年后汉虽然关中不如先汉时兴盛,但这里毕竟是天府之国,土地条件等等都没问题,曹魏将和其他国家接壤的地区的人口全部迁走,大量关东人口的迁入,让这里再次兴盛起来。

又过了数年,底蕴最深厚的汉国终于摆平了冀州的事务,兵精粮足,邀请吴国再伐魏国,汉国攻荥阳、吴国攻南阳、并州攻河东。

吴国早就准备了许久,率先破关,南阳终入吴国之手,不过这个时候的南阳有大量人口都已经被曹魏迁走,曹魏还是大骇。

吴国得到南阳便停手不再进攻,再加上大都督周瑜病逝,转而与魏国和谈,魏国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这件事,鲁肃继任大都督屯兵淮南。

汉国大军在荥阳之前不得进,在河北地被渡口所隔,又有燕国、吴国拖后腿,未曾破关而复洛阳,法正淤积不服,但无奈只能退军,汉国老一批将军开始凋零。

辽东愈发寒冷,大批原燕国子民皆南下入境,辽东人口渐渐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