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不惑,一个方过总角。
一个自带宗教光环,一个自称仙人之徒。
一个一路走来,风餐露宿,才有如今成就。
一个重生不过一年,似乎如有神助,已有如今成就。
两人眼神之中,各有敬意。
褚燕立于董先身后,以防万一。
张角也能理解,自己是大人,董先只是小孩。
若是自己如同董先一样,单独在场,也会没有安全感的。
两人沉默一会,张角开口打破沉默:
“钜鹿张角,有感董氏先郎君,献犁造福于民,特前来相见。”
董先略显紧张:
“张大贤良师,久仰大名。昔日贵道马仙师和唐仙师曾与小子有数面之缘。”
“今日与大贤良师一见,此生愿足矣!”
张角听了这话,觉得有戏。
于是他带着善意提出邀约:
“先郎君献犁,颇得致太平之道,角斗胆,邀先郎君加入本道,以善道致太平。”
张角认为黄帝时是太平之世,是最美好的。
在那个世界里,没有剥削压迫,没有饥寒病灾,也没有诈骗偷盗。
人人能够幸福自由地生活,有了问题,会自己忏悔,互相谦让。
于是脱胎于此的以善道致太平理念,就变成太平道的教义。
董先婉转回绝:
“不知大贤良师之致太平该如何实现?”
张角用太平经言回答:
“经中有言:学而不得明师,知何从得发乎?治国欲乐安之,不得大贤事之,何以得一旦而理乎?”
“又言:柱天群行之言,不若国一贤良也。”
“故金城九重不如事一大贤也,是故古者圣贤皆事明师,以解忧患也!”
“角不才,愿为贤良,以一日之明,领亿亿众星。”
简单说就是,听我的!
董先以此为机,指出:
“良师此言差矣,天下人乃天下人之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只要亿亿众星,愿齐心协力,那照亮世间,时日可待。”
“因此,先认为,要想致太平,需人人愿意致太平,愿意团结起来一起致太平。”
“而不是你叫我致太平,我才跟你致太平。”
但随后又口气稍软道:
“其实先对良师有此宏愿,也心生佩服,对致太平之事,也甚为倾心。”
“但只靠一日一师,若是有遭一日,这一日一师有了不测,那致太平大业该如何进行?”
你若不在,没人引领,大家该怎么走?
是呀,我若不在,你们该怎么走下去?
张角愣住了。
人家董先讲的是事实,自己虽然也做了安排,但自己的两位弟弟跟自己比还是有些差距的。
“这……”
董先见张角有些迟疑,于是趁热打铁:
“不若,你我以太行山为界,以各自的方式,实践如何致太平!”
这小子胆挺肥,老子从熹平元年之前就已经开始,奋斗了那么多年。
你想跟我比,还嫩着呢!
张角胸有成竹,这短短不到十年,已经有三十六方,数十万弟子,上百万信众。
他可是本钱很雄厚的咧!
“可有期限?”
“不妨以十年为期。”
“可有赌注?”
“十年后,若我不如你,到时我加入你。若你不如我,你便加入我。如何?”
“以天下为注,先郎君果然大手笔!”
张角心想:
离甲子年不到十年。
按眼下局势,宫中也有宦者内应。
时机一到,席卷天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