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劾(2 / 3)

面前了,你都不提它一句,反倒嫌弃人家挑拣的姿态不好看,是也不是?您若只有这点本事,还是趁早回家抱孙子,把屁股底下的位置留给真正耳聪目明之人吧。”

他又逡巡了一圈,目光不悦地略过张大人,落到曹大人身上。

左相只是一如往常的古板,嫌恶所有不规矩的人;倒是身为右相的曹彰想要粉饰太平,反而踩了赵姮一脚,意指她这事做错了。

他知道这些人在想什么。

不就是觉得宁家与三皇子关系匪浅,他们犯了事,会牵扯到皇子的脸面?所以需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算真有些什么也只能暗中处置,不好闹到大庭广众?

天子越思忖,越觉得赵姮并非胡闹,而是自有章法。

就因为他们总是这样做,才要闹得街头巷尾皆知,免得审案断罪的怕得罪人,故意偏袒所谓的“皇亲国戚”。

再者说,他们打着皇亲的旗号,最易受蒙蔽的也是那些百姓。这次遮掩了过去,焉知下次不会有更多人受蒙蔽?

到时候坏的,还是皇室的名声!

“曹彰,”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直呼其名,是一种羞辱,“我以为你是个机敏的,却不想走了歪门邪道,在这颠倒黑白起来。区区宁家,不过是宁嫔的娘家,有什么脸面代表三皇子,又有什么分量影响长公主和她侄儿的感情?”

……几乎未见过面的姑侄,能有什么感情?

底下听训的百官,心里不免泛起了嘀咕,面上还得做诚惶诚恐的模样,这事可不兴摊开来讲。

“臣惶恐。”曹彰被踩了脸,也没流露出什么不满,极其干脆地向天子认错,“长公主殿下不拘小节,胸怀大志,三皇子明辨是非,宽厚仁和……倒是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这里挑拨是非了!”

他认下错,天子也未继续追究。

只是经此一事,朝堂上的氛围有了些许微妙的变化,每个人都有点心不在焉。尤其后面所议之事,无甚要紧的,整个早朝就这样潦草收场。

“这可真是……终日打雁,被雁啄了眼睛。”

张大人性情古板,常不给人面子,不代表他不会阴阳怪气。看到平常与自己针锋相对之人吃挂落,免不了生出些幸灾乐祸:“早便说了,投机取巧之人,就是得一时之利,也终非长久之道。”

说罢,就拂了袖子,与曹彰擦肩而过。

众人从殿中走出,逐渐分出亲疏,三三两两地凑作一团,低声细语着什么。

曹彰既是户部尚书,又是右相,自然不乏拥护者。很快有下官向他靠近,替不辨喜怒的曹大人愤愤不平起来:“张尚书出身名门,家大业大,又是主枝嫡系,家族师门多有扶持,整个官途顺风顺水,才能这般站着说话不腰疼,哪里知道曹相这一路有多辛苦?”

曹彰敛目:“都是给陛下办事,为了国计民生,哪里谈得上辛苦。”

“是,是!”那人逢迎道,“曹相高义!是下官狭隘了!”

须臾,他又为曹大人叹息:“可惜陛下太偏袒长公主殿下,没能谅解大人的用心良苦。说是没有分量,可到底是三殿下的亲族,怎么可能不起间隙?大人想要消泯双方的矛盾,也是怕皇室内部有隙,妨害到外界的格局,陛下偏不领情!”

“龙有逆鳞,”曹彰不露分毫,“是我欠考虑了。”

“大人莫自怪。要下官说,一味惯着长公主殿下,才是害了她呢!陛下也是关心则乱!”

若能一直护着,又害得到哪去呢?

但很多话,他们心里知道,却是不能说出口的。

最底下的寻常百姓,只知道长公主回来了……哦,还不一定知道呢,他们或许只看得到中秋佳节将至,京城内外都热闹了许多。

消息再灵通些的,关心的则是长公主可能二嫁,疑似选婿的消息。这些人见到“前辈”吃了甜头,以为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一个个削尖了脑袋想挤到前面,也不看自己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