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制衣厂开张(2 / 3)

细节处做改变,这样做出来的衣服既别致又不至于太过前卫,大部分人都能够接受。

果然如米加所料,这批衣服上市反响特别好,几乎到火爆的程度。

中百的五千件衣服刚开始卖,李其才就赶紧追加了五千件,同时又订购了其他款式的衣服。两万件衣服陆陆续续从南湖制衣厂运往上海。

中百不停追加订单,导致本地订单来不及做,县直和北湖供销社主任仗着离得近,每天往南湖跑,盯着制衣厂,一有货就立刻拉走。

南湖制衣厂每天都忙得热火朝天,厂里经常加班加点,但是每个员工都毫无怨言。因为,从开厂第一天,厂长就跟他们说,他们拿的是计件工资。也就是说,做得越多拿得越多。

员工们别提干得多起劲儿了。

到了八月上旬,米加某天早上吃早饭时,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新闻:中日在北京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米加突然记起来,在接下来的十月份,未来的总设计师将访问日本,而在他访日期间,第一届日本电影节将在中国拉开序幕。

曾经风靡整个中国的电影《追捕》,就是在这个电影节上和中国观众们见面的!

这部电影刚刚开始在影院上映,紧接着就在中央一台播出,后来各省台陆续播出。由于电视的传播,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并为之痴狂。

高仓健!风衣!

米加兴奋起来,她还记得自己在现代做衣服时,曾经了解过许多关于中国近代服装变迁的资料,而《追捕》里面这款风衣,在中国近代服装史上绝对是浓重的一笔。

当年电影播出后,曾经创下半个月风衣销售突破十万的惊人销量。是个年轻人都学着高仓健老师那样,穿着件风衣,衣领一定要竖起来!

有条件的还要买一副墨镜带上才够味!墨镜上的标签是绝对不能撕的!

这样一身行头就是当时最顶流的时装!是当时年轻人的梦中情衣,多少人为此起早贪黑排长队!

米加兴奋地把早餐丢在一边,拿过旁边的纸笔,刷刷画出了男女款风衣。在耍帅这方面,女同志怎么能缺席呢?

风衣一定要做的!而且要提前做!等电影上映再做就来不及了,毕竟南湖制衣厂现在人手有限。

还得再招人,买设备!

制衣厂现在的产品供不应求,也是时候再招一波人进来了。

米加招工和买设备的想法跟周拥军的想法不谋而合。

米加天天在厂里忙,很少出去,周拥军最近可是到处溜达去看市场的最真实反馈!

整个县城的供销社,只要有南湖的成衣上架,那肯定是一个大长队。哪怕不买,也有许多人去看。

没买的那些人,有些是布票没换到,有些是钱没攒够。按照米加的说法,这些都是潜在客户!

周拥军这个心里激动呀,天天看着排队的人偷乐。唯一不足就是产量不够。要是能再多些人手,多些机器就好了!

他最近正琢磨这事呢,米加就跟他提起来了。

“招!买!”周拥军拍板。

第二批前来应聘的比第一批还多。而且,由于第一期对会使用缝纫机的社员优先录取,这一个多月,很多人都想方设法学习怎么使用缝纫机。

不过这次竞争更加激烈,毕竟制衣厂工资在那里。计件工资,做一件给两毛,做的最多的工人,一个半月拿到了两百多块钱!最少的也有一百多。

这个数字,在1978年的农村,简直是天文数字,很多社员全家一年都挣不到一百多。

所以,最近这段时间,制衣厂的门槛都被踏破了。天天有人来问还招不招工人。

现在消息一放出去,十里八乡全都赶来了,制衣厂门前乌压压一片,可把周拥军愁坏了。一共就招二十来号人,结果乌泱泱来了千把号人,选谁都是个事。

相对来说,机器的事情就很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