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来客(2 / 3)

思张口问妹妹的婚事。

可算等到她起这个话头了,张氏正想说这回事呢。

“月儿病着,我不便时时参加京中的聚会。等过完了年,跟着我去郡王府给你们姑姑问个安吧。”她拢了拢手里的暖炉,言简意赅。

两个侄女连声称是。

做婶母的不善交际、有心无力,不过好歹能活动活动,请世子妃这个做姑姑的来帮衬。张氏觉得自己也算是尽心尽力,足以对得起妯娌的嘱托了。

姻缘的事玄之又玄,像春风无心吹散的蒲公英,飘到哪落到哪,都是自己的造化。

但尽人事。

张氏安排妥当,笑吟吟地,问两个姑娘需不需要再添杯热茶。

姚婵明白婶婶这是要送客,也笑着拉姚婉起身,说打算去平山院看看大伯母和三妹妹。

张氏点头,吩咐连翘送两个姑娘出门。

白氏的平山院难得热闹一回,她笑意舒畅,面色看上去也不再那么寡淡了。

“你们姐妹几个小时候常在一块,如今也都大了。”她感慨着,“得闲便来叫了娟儿一起玩吧,她成日里被我拘着,可把你们给盼回来了。”

姚婵笑着答应,姚婉跟着胡乱点头,心思全都在姚娟身上。

听说三姐姐好几年前,在梅园遇见了还是太孙的今上,后来还得了御赐的梅瓶。

皇上是忘了她吗?为什么还不迎她入宫呢?

当着姚娟的面自然不敢问,回了宁海院,她根本按捺不住,一进门就拿这话去问姚婵。

姚婵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搪塞道:“你要是实在好奇,咱们就天天把三妹妹请来宁海院,等你跟她要好了,她说不定就会告诉你。”

姚婉是个说一不二的性子,第二天立马就要去张罗。

张氏和白氏都很赞成,白氏干脆叫姚娟搬去宁海院里一起住着——待明年姚婵出嫁,她们姐妹就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见了。

明照院离得近,张氏早就帮姚娟打点好了被褥炭火,三个姑娘亲亲热热地窝在宁海院里,风吹不着,雪淋不着,惬意得很。

到了腊月二十四,张氏特意派连翘去宁海院,叮嘱姑娘们今日千万不可乱走。

她不说还好,她一说,姚婉心里就像起了痱子似的一阵痒,“三弟在翰林院的同僚应该也都是文采斐然的才俊,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赋诗作词……”

别说,叶颀原本还真是这么以为的。

他还专门找出些咏梅颂雪的佳句来温习一番,到底顶着个状元名头,才情诗文上断不能跌了份。

没想到姚栩不好诗词歌赋,倒是非常喜欢他跟何良送来的花。

月仙是亲自在侧门候着客人的,见他俩神色紧张,解释道:“我祖父和父亲今日在书房临帖,知道你们第一次来,叫咱们只管尽兴赏玩,不必专程去拜会了。”

叶颀跟何良面上有点失落,月仙都看在眼里。

她也不急着出言安慰,扭头唤了几个小厮过来,“选两盆水仙送去正院,祖父最喜欢水仙的香气。再搬一株山茶到明照院的书斋,父亲的扇面桌上正好缺个点缀。”

回头再看两位同僚,不出所料,他们脸上的笑意趁着她话音未落就又重新挂上了。

就这么杵在门口说话实在不合适,可是今日一共三位客人,连濯还未到,不等他更不合适。

月仙心里也着急,三个人面面相觑,怪尴尬的。但是权衡一番,还是得等,如此才算是一视同仁,否则难免有些厚此薄彼。

倏忽一阵马蹄声响,始作俑者从天而降,终于来给她解围了。

连濯跳下马,一眼就瞧见姚栩身旁还站了两个熟面孔,从心底莫名地扯出一丝笑意来:姚家这小子是个鬼灵精,游湖观花登阁楼,怕不是三样事许给三个人。

他的长随正忙着拴马,连濯解了披风,抖了抖上头还没化开的雪沫子,才递到小厮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