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活不肯重用奕訢,直到最后逃离京城的时候,才把自己惹下的烂摊子交给奕訢处理,任命奕訢为谈判大臣,全权负责与吉利-兰西联军交涉。然而在他临终之时,为自己的儿子载淳所设立的八个顾命大臣里,居然根本没有奕訢的名字。不仅没有奕訢,也没有任何一个亲兄弟,甚至一个近支皇族都没有。
当然,咸富帝这种算计,最终还是全盘落空了。最后的博弈结果,奕訢还是一度掌握了帝国的最大权力。连带着所有的德光皇帝的在世的儿子们,也都得以掌握一定的权力。近支宗室的地位得到了很大提升。在恭亲王的实际治理下,太平光明国、绺子军,甚至西洲列强,种种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黛青一度出现了“共治中兴”。
虽然最终恭亲王终究还是退出了权力中心,但是总好过咸富帝在位时的情形。
如果不是咸富帝早早的死掉了,可能黛青直接就灭在他的各种神奇操作之下了。
或许咸富帝的“仁孝”是真的,但是他的“无能”更是真的。
而德光帝之所选择他,就是因为按照中土的传统,“仁孝”属于“道”的层面,而“德才”只能算是“德”的范围,至于经世之学,文武之术,更是只能列入更等而之的“术”的类别。而在中土文化里,道大于德,德大于术。
虽然黛青源于东土,联于北土,而东土和北土的传统都是崇强务实的,但是,黛青朝廷和皇室在中土太久了,二百多年的融合,使得黛青上层已经完全接受和继承了中土的思维。甚至将这种思维奉为“正统”,而将原本自己祖先的观念,视作“边鄙”。
因此,德光帝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完全遵循了以仁孝、嫡长等中土文化为标准的思维。认为君主只要做到“仁孝”,自然会有“德才”之士辅佐。甚至德光帝认为,让仁孝且嫡长的皇四子奕訢为君,再让有德才的皇六子奕訢辅佐,是一个最完美的模式。是“天助黛青”。
他完全忽略了,时代已经变了。有道无德,或者有德无才,是根本无法在一个科技日益进步,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带领一个庞大帝国获得生存的权益的。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最需要的,根本不是什么理念、思维,和体统,也不是什么“仁君圣主”,而是实打实的——先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