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在官府能得到的东西,你们也都能得到,个人愿意接多少作坊说定了,我们今天就签字画押。几人互相望了望,不敢轻易表态。这沈一石25座作坊,3000架制机。是织造局的还是他自家的?这是要个态度了。正和二位大人巧舌如簧的禀再大在此刻都不免看向杨金水,陪着笑挤眉抬下巴的示意,杨公公,您老是不是说几句?两方眼巴巴的张望视线中心,杨金水耐着性子不紧不慢,沈一石的这些作坊不是织造局的,这些年来他的确是在替宫里当差,才被抄没了家产,那官府怎么处置?织造局认可就是听个解释和保证,徽商松了好大一口气。至于要不要给朝廷缴税,郑大人可谓是言浅一深,你们接了作坊后就是给宫里当差了?何茂才又忍不住插话,却被老郑轻飘飘接了过去,皇粮国税,干哪一行都得缴纳。既不要你们缴税,你们当然就得为宫里共缴私仇了。这是一笔细账,话里有话的陈述句,这些徽商又开始交头接耳,互相嘀咕。何茂才说了不少,拐弯抹角,猛干口茶,又入了主题,25做作坊,每人要多少?今天就签字画押,嗯,恨不能把桌子戳出个洞来。商不与官斗。那边立马接话了,五个人接手25座作坊,今年要给朝廷出50万匹丝绸的订单,相当于一个人五座作坊出10万匹丝绸,几个人立马愣住了,议论声更大,可五座作坊今年满打满算吃半年最多也只能支出17000匹四绸,二位大人岂不是要我们倒赔83000匹马?天下十分饱,徽商藏,三分商界多年,徽商还是攒了些身家底气的。徽州地处无头楚尾,地形多变,开发较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这是徽。当鼎盛之时,通朝商、晋商同为历史三大商帮。徽商们往往是官商一体,一旦发迹,衣锦还乡,大兴土木,建楼院祠堂,修路桥会馆,以容祖宗,壮大势力。特别热衷于兴院、开学堂、办事馆,建士及地者千余众,出过连科三殿、十里寺、翰林父子同尚书、兄弟为丞相等传奇佳话。亦有徽商一夜造白塔,惊呆乾隆等商界北谈,郑必昌、何茂才招上眼前这些人似乎是顺理成章。可招商刚开始,还是那句胡伯堂同乡听着最为顺耳踏实。简而言之,就是拿上头友人给众人吃定心丸。徽商放松了,才好往下继续推进。何茂才急于签约,谁也不是傻子,徽商第一问就是25座作坊的归属,这作坊要是织造局的,谁敢平白无故拿宫里的财产?要是沈一石自家的,那抄家剩下的也是最产,朝廷能眼看他们自行瓜分吗?对于他们来说。郑必昌和茂才说的天花乱坠,也就是一个地方官府的政令,真正代表朝廷的还得是杨金水这样铁打的宫中势力。几位大人也明白,杨金水就表达了两个观点,谁知道作坊不属于制造局,至于官府要怎么处置,织造局都会认,尽管放心,但这个官府到时还是不是眼前的政和二人,那可就不好说了。谈判桌上的都不知朝廷变故,齐齐把心放进了肚子里。第二问就是缴税问题。众所周知,纳税是每个国家公民都应该履行的合理合法义务。当然这回郑必昌模棱两可的回答,徽商们不用缴税,可还有一笔共缴公里的细账,也就是审计师常做的给各方送孝敬账簿,走户部,各阶层大人,包括家境、私房都得备上一份。五个徽商们约摸着通晓了,就开始问任务量了,一人分摊五座作坊,累死累活半年最多至私13000,上哪拿10万笔丝绸交货呀?官府这还是打着让他。掏空家底的主意啊,这边僵持住了,周必超和茂才突然变了脸色,提心吊胆从外间来了位小太监,猫到杨金水耳边,稀苏了半晌,二人已是风声鹤唳,杯躬蛇影。杨金水突然一笑,朗声是真公菊崔耀今年皇上万寿的衣料。轻轻松松的起身失陪了。何茂才松了口气,郑必昌脸色却依旧是不甚好看,紧跟不停,公公,公公这么多年来制造局的账,只怕一时片刻也算得清,公公叫过了差事,能赶过来更好。又是弦外阴。杨金水神色如常,答应的痛快,能过来我自然会赶过来。织造局灯火通明,正是新任巡抚赵贞吉,并请衣卫携上谕前来。赵贞吉作于主卫,同为一省巡抚,比之郑必昌,赵贞吉的分量显然重上了不少,即使理学中的一号人物,也算是个无功无过的有为之官,入浙江临危受命,前途亦是不可限量。杨继瑞是。封敬友好,表
第15章 第十五回(2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