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第八回(3 / 4)

官迫不及待地推行了两男无解的国策。高翰文猝不及防的得知了这般惊天腐败内核,他惊疑不定,紧紧地盯着眼前不露声色的沈医石,暗自猜测这位官商的用意。沈议石轻声缓和,慢慢悠悠的步入了正题,昨夜巡抚衙门通告,叫我今天陪大人了解浙江丝绸的情形,当时我并没想到要跟大人说这些三句话,便很高明的将自己摘了个干净。你看我原本没打算告诉你,但我却把秘密宣之于口,如果他接下来说的只是身份之别,做朋友之意,那也不过如此的流于泛泛。沈医师显然将高翰文这种书生义气当雅致艺术的。追求拿捏到位,接着不谈工作,不谈人品,上来就聊昨天让高翰文挪不动步子的广陵散。说到广陵散这支曲子也是沈一石心中的敬仰,二人皆是凤栖看为精神领袖,向往那番心中的自在坚守。沈一石拿这两样套路,高翰文想来心中也不甚好受,毕竟他虽然是官员奴才,带着一身铜学味的一方复却也通晓文学,暗暗藏下一副文人风骨,是以被时局支配,也更明了高翰文的套路之道。弹了昨天的琴曲,轻飘飘的送出一声通晓音律的奉承,一声惜才是多少文人奉为知音绝杀句式。11时还当场列举了苏轼乌台诗案的例子,当年苏东坡做新诗讽刺朝政,被监察御史告发,在御史台御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以乌鸦数千齐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据传苏轼下狱,宋仁宗御杀之而后快,然宣宗皇后却言杀高人不详,一念之。人救了苏东坡,也为后世留下不少传世名篇。这波叙事将高翰文与苏东坡作比,还得将话说得漂漂亮亮。大人不是恭维你,我不想像你这样的大才卷到官场的旋涡里去,损了我们江南的斯文元气。这是句句送去高翰文心坎,还得带上一番意调高远。直到高翰文牵动了神色,主动发问,沈一石才入座案台,浙江官府有郑大人,何大人?织造局这边有杨公公,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如果大人认我这个朋友,请说。说完兴趣恭维,引起好感了。工作上现在表明立场,拉开和郑必昌等人距离,直接给自己定位到朋友,打消高大人的顾虑。这不,话音还没落,那边不就忙不迭接话等一个结果了吗?有时候直来直往,往往比故作高深更显出真诚。沈一时也不藏着掖着,两个灾县百姓抓紧时间麦田趁六月赶插秧苗,大事成了,再跟杨公公求个情,帮忙把高翰文调走,否则改道为桑,施行不下去,高翰文这个政策提出者也难辞其咎。可是这样利弊权衡,高翰文却突然情绪激昂,慷慨起身,毕竟是一腔报复在心,当即已上解国难,下书名困八个大字,表明自己一改兼赈两难,自己的决心,高翰文绝不是以权钱所左右妥协徐哲自身志气之辈,到底受了一番劝慰,这位高才子尽管心绪不平了,还不忘维持教养,道声感谢,感谢先生。看着干喜告诉我这些内情,但倘若我因为知道内情,便一任数十万灾民明年失了生计,则高某把自己的前程看得也太重了,告辞十分不澄清。神师第一番试探,踢到了铁板,也认识到了其人风骨,说轻一点儿,大人这是不解实情,说重一点儿。大人,这是书生之箭,欲引其注意,先惹怒之。这声书生之箭成功阻了高翰文愤而离去的匆匆,他果然脸色难看的站定,等着沈银时还要怎么跟他扯?高翰文出身江南富庶之地,又是书香世家,两榜进士,摘得探花,入得翰林,年纪轻轻得内阁重视,官拜大省四品知府,可谓是仕途顺遂,春风得意。大凡天云之辈,多难以接地,地方知府对民生多艰,百姓恶殍尽了解于书本,空有热血爱民,进了浙江,多的是被旁人问住,受别人指教的场面。谁医时看准的也正是这一点。当然只知道百姓卖了田,明年就没了生计,为什么不想想丝绸大户买了那么多桑田,一年要产那么多丝,靠谁去种,靠谁去织?高翰文不再言语,只望着审议石等下文,几千年土地岁月,从没赏过地主。如今土地买卖。贫繁的大民更是如此,没有土地的百姓往往是租赁大户的田地,以此类比,稻田成桑,种田采桑养蚕,缫丝织成丝绸。灾民没了稻田,无非是受雇于大户养蚕种地,只要人不死,粮不断,哪里就饿死人了。谁师口中济民,私国面上就越发冷淡。我大明朝不会眼睁睁的看着子民因没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