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第六回(4 / 6)

了,连忙低头请愿。我该怎样取争。请部藤大人明示。胡宗宪缓和了嗓音,早有准备,以改兼朕的法律是你提出来的,你有解释之权。其一,控制粮价,大户买灾民的田不能低于30担谷,淳安建得两县,也不至于田地全尸。譬如一家三兄弟,有一个兄弟卖了田,就可以把麦田的谷子借给另外两个兄弟度过荒年。到了明年,2/3的百姓还是有田可耕,淳安和建德就不会乱了。高翰文听得仔细,铭记于心,又深深看着不疼,因而改稻为桑。今年30万比丝绸的桑田数量不够,恐怕他也无法交差。胡宗宪叹息更甚,这条国策本就是剜肉不闯,骑虎难下。其二,便只有让大户分散到没有收灾的县去买田,按50担谷每亩的价格,几十万亩桑田分到各县去改浙江也。不会大乱,若欲反抗不愿,高翰文便可以亲使名义上奏,交给朝廷去想办法。高翰文又怔住了,望着胡宗宪欲言又止,我不会让你一个人去争江苏赵贞吉处借粮邵可一事。粮食送到,高翰文便有了与大户争田家的底气。还有秦人的淳安知县海瑞和建德知县王永吉,这两个人能够帮你。此言一出,外间偷听良久的谭纶神色微变,不甚自在的撇过头去。高翰文也是心绪纷杂,许久才轻轻吐出一句话,部堂,这些话为何不向皇上明言?胡部堂只苦笑着含糊过去,是为经历不之难呐,有些事你以后会慢慢明白的。天色渐晚,高翰文赶路在即,掀起衣袍,庄重敬佩地磕了个头,部堂大人保重。目送高喊了远去,胡宗宪松下一口气,突然眼前一黑,便有些站不稳了。塔罗连忙上前将人扶住。此处往苏州尚有三四天的脚程,胡宗宪昼夜不息,奔波之疲非常人可想。十天之内粮食运不到浙江,我今天就白见高翰文了。谈论多了几分不确定,跟高翰文说的那些话管用吗?那你们举荐的海瑞和王永吉到浙江管用吗?谈有些无措地立在原地,自己和誉王诸人商量出任海瑞和王永吉却一直瞒着他。胡宗宪有些伤感的叹息,官场上无朋友啊,谭伦面有赤色,讪讪地解释海瑞与王永杰的来处。胡宗宪缓缓起身,语气之中竟是一份从未更改的坚定,当初我就说过,你谈论来与不来,我都会这样做,今天我还是这句话。你们瞒不瞒我,我还是要这么做。上期讲到小阁老严世蕃对高翰文的重视,书香世家传代郎好笔,一套贵重至极的文房四宝,皆因一篇以改兼赈,两难自解。顾名思义,以改稻为桑,兼赈济灾民。大户花钱粮买田,收支于民,系统制造丝绸,远销海外,还钱财于官,于自身,于国库,倒也算得上是两难自解了。这一套正中小阁佬下怀,将人收之麾下,风格不大不小的知府,带着一套热血充沛的理论送浙江折腾去,改好了皆大欢喜,改不好真乱了浙江还能给严家当个替罪羊,两全其美,那份赠品排场自然给的格外大方。明朝的翰林院既是内阁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石,起草诏书,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及各方官员的第一步。不过,真正到参政这一步,往往就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读。高翰文进士及第,金榜探花,称得上国家。这只个蜀的人才,多年寒窗苦读,争得一个功名。颜孔孟读四书,平生所图,也得是位极人臣,配想太妙。颜家在当时不被理学人士看好,高汉文头严世蕃门下为之所用,必然会在清律上生出一些诟病,国策必须推行,几十万灾民等着镇抚,两难自解,就连大明之能臣胡宗宪都一筹莫展,高翰文也是心怀壮志,忐忑踌躇满志的上路一管。初见胡宗宪,他也是卸不下防备,满是疏离,直到胡部堂口中听到了一改兼赈的真相,以及背后自己的背锅作用,也堪堪生出几分惧怕懊恼,对胡宗宪也钦佩不已,大明不可一日无东南,东南不可一日无胡宗宪。胡宗宪肩上担子确实重,赵高翰文疏通,也不忘替对方想好了退路,控制粮价,分县改桑田,昼夜奔波赴江苏找赵贞吉借粮,以示权衡之后,做出最大的挣扎。胡伯堂不管外间变化,不问他人态度,任梧桐树倒,随青史盐去。将那份新鲜的坚定守了个彻底。青山绿水一梭州,湖光山色满江面。傍晚的杭州街头,海瑞身负行李,一袭长衫,泥尘遍布,被拦在了浙江巡抚宣门外。明朝宣德之后,巡抚成为各省最高行政长官,虽品级略低于总督,但手握一省实权,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