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专门去写,反而写出来的都是糟粕。
“那张举之呢?”
还剩下最后一个人,关宁问道。
刘文安欲言又止。
“有难言之隐嘛?”
“那倒是没有,只不过,张举之的所作所为,令小人有些想不通。”
刘文安如此回答,倒是让关宁兴趣大增。
“他到底做了什么?”
刘文安如实说道:
“他在自己的家中,办了个学堂,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每日靠着稀薄学费度日。”
在隋唐,义务教育并不普及。
甚至很多人家中,孩子连读书识字的机会都没有。
至于学费一说,更是无稽之谈。
那些家长能给张举之学费,足以证明他们良心未泯。
“这个张举之,有点意思。”
关宁立刻在心中对三个人有了初步的判断。
三个人选择都没错,各有不同。
但他更欣赏的是张举之。
不希望做出轰轰烈烈的华美文章,而甘愿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民教师。
沉入市井,扎根基层!
有这种想法的读书人颇为难得。
“少公子,最近这个张举之,遇到麻烦了!”
“嗯?”
咋回事?难不成晋阳有人闹事?
这就是柴绍的失职!
李渊留下柴绍镇守晋阳,包括治理民生。
显然。
柴绍没做好!
“晋阳城内的一些儒生,甚至还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知道了张举之如此举动之后,纷纷上门辱骂!”
“辱骂?人家做什么,干他们屁事?”
刘文安带着几分无可奈何。
“我的想法与少公子相同,但读书人,很多都喜欢多管闲事。”
“还有些人,喜欢发表意见让周围对他们另眼相看。”
“这些人,抨击张举之胸无大志,腹有诗书,不思货卖帝王,却沉溺于市井。”
“他们还说,想要收学生也不是不行,但一定要等到自己名满天下,那样才有资格!”
简直是狗屁不通!
关宁直接一句国粹骂出口。
你大爷啊……
就是因为这种人的存在,封建社会的义务教育才迟迟不能普及,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这句话,那群读书人也曾经说过。”
“怎么到了真正做起来的时候,却南辕北辙,做的与说的不一样呢?”
虚荣心!
关宁知道了,是虚荣心在作祟。
读书人放不下所谓的面子。
“反正闲来无事,明日你陪我走走,咱们去三个人的家中看看。”
关宁说道。
刘文安立刻点头应允。
沉默片刻。
他又问道:
“少公子,小人有一事不解,这几个读书人,您那么在乎干什么?”
关宁站起身,负手而立,四十五度角仰望天空。
高远的声音缓缓而出。
“百家争鸣之后,儒家一直是最强的存在,这让他们恃宠而骄。”
“读书人自认为读书便是清高,读书便能高人一定,如此看法,是错误的。”
“要让读书人知道,即便没有科举考试,读书人在很多方面也都可以有建树。”
“最主要的是,本公子要干一件大事,需要一些沉着冷静、不浮躁的读书人。”
刘文安愣住:“少公子想做什么?”
关宁道:
“写一本巨著,将天下文字囊括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