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我很期待上午的来临,因为上午学习的专业课是全新的领域,每天的我都跟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新的知识。
直到二十几岁,马上要迈向三十岁的年龄,我才突然领悟到了小时候老师总挂在嘴边那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
因为有兴趣所以充满热情,积极主动的拥抱知识,这种酣畅感是前所未有的。
当然,有热情不代表没有挫折和不顺利,有时候学久了难免有些烦,不过法硕的专业课是有分科的,分为刑法、民法、法理、宪法、法制史。
分科的学习还是很容易让热情保持的。在学习的过程里,是一个新的价值观的建立和陈旧的价值观剥离的过程。
我当下所学和所做的改变,看似都是平常人的普通事,但对于我这个渺小的个体来说,无异于涅槃重生。
很多时候,时间一晃而过,再抬眼已经过了正午时分,自习室里也传来了各种外卖混杂的味道。
我和别人的生物钟很不一样。
多数人都是早晨七点、中午十二点左右吃饭,我打破了这个生物钟,因为这个时段是早餐午餐的高峰期,去哪人都多。
人一多我就觉得烦,很容易被干扰,想囫囵吞枣的吃饭然后赶紧结束。
现在的我爱上了清净和那种悠闲感,我要不急不徐的做所有事。
中午一点过后,餐馆里已经有了很多空位,点餐的人也不多。卤肉饭、鸡排饭、麻辣烫、面条、自选炒菜......每天都在这几种餐食中选择,吃了很久竟也没觉得厌倦。
这个时候回到自习室,里面安静的只有呼吸声,几乎所有人都在休息。
我会睡到下午两点二十分,午睡过后喝一大杯清水。
一直都有一个神奇的想象在我脑中浮现,我就像一个有点干瘪的植物,一大杯水下肚,枝条叶脉都被沁润,人也打起了精神。
可是不论怎样,下午的时光总是有点昏沉。幸好有一个考研政治的老师把课讲的精彩纷呈。此前我从没觉得政治这门课如此吸引人,政治经济学、近代史......一章又一章、一幕又一幕,原来脱离了考试做题,知识本身如此妙趣横生。政治课,我本以为会枯燥到崩溃,竟然变成了提神醒脑的良药。
下午三点到六点的时段留给英语真题。最开始,精细的做一个阅读题,就要花费几个小时的时间。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查,一点一点的翻译,慢慢的找文章的句子和选项之间对应的逻辑。
看着缓慢的进程,心中难免着急烦躁,但是有些事就是要下苦功夫一点点打磨,急不来,没有捷径,我需要的就是长久的耐力和坚持。
看不到边的黑暗最让人绝望,努力了很久没有进步的感觉让人崩溃。可是眼下的路是我自己选的,一想到曾经那种完全没有自我的日子,想想那些可笑的昨天,当下的一切困境都变得可以克服了。
我有一个检验自己是否认真学习的方法,那就是看自己是不是足够饿。
如果半天下来,并没有感到什么饥饿感,那么我知道自己一定是没有专注认真的学习,如果肚子饥肠辘辘的报警,嚷嚷着饿死了的时候,那我学习的效率应该是不错的。
脑力劳动真的很消耗能量。
晚餐有时候会去餐馆吃,有时候回去超市买一点食物和水果。写字楼附近的那个大超市东西不贵,品类很丰富。刚刚出锅的包子饺子、馅饼、凉皮、卷饼、肉夹馍什么的应有尽有,还有煮玉米、凉拌菜、炸鸡一类的。
买了主食我还会买点水果带回去,休息的时候吃一点补充下营养。
晚上七点到九点这个时段是比较好的一个学习时段,没有了白天的困倦感,思路也比较清晰。这个时间段我会用来继续专业课的学习、复习以及总结。
最开始的时候沉迷于听课,因为听课完全是被动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就行,后来我发现听懂了不代表知识内化了,有时候就像是看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