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既可以把积压的货物销售掉,又可以回笼一批宝钞,再拿着这些宝钞去换盐。 而且,即使手头的宝钞数额不够多,也可以整批出售,去跟别的商人做交换,也算是一条不错的赚钱途径。 这年代的人并不傻,反倒是聪明绝顶,既然朝廷不禁止民间私下交易,那么他们完全可以玩出花来。 「人心日渐浮躁,真是令人担忧。」 正值休沐,杨士奇受了朱高炽的委托,带皇孙朱瞻基出来逛逛,见识见识民间的情况,看着眼前的一幕幕,杨士奇不由地喟叹道。 「杨先生是怕风俗不存吗?」朱瞻基也好奇地透过马车帘子,看着外面的世界。 「风俗不存倒还在次要,只是此风着实不可久,一旦日子长了,恐怕百姓就不好管了。」 杨士奇一语道破真相。 在统治阶层眼里,你是刁民还是良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好不好管理。 封建时代,朝廷的管理能力是相对低下的,这就要求百姓的水平也必须相对低下,但凡人心活泛,都有自己的心思,追求自己的利益,朝廷的管理难度,就会超级加倍。 「在大本堂没读过《商君书》吗?」 汉代以后的儒家嘛,懂的都懂,与其说是更像先秦的儒家,不如说更像先秦的法家。 属于是披着儒家的皮,揭开一看,里面全是法家的内核。 而历代王朝教导皇子皇孙,《商君书》是必读教材。 因为《商君书》主张强国弱民,商鞅认为能够战胜强敌、称霸天下的国家,必须控制本国的百姓,使之成为弱民。除此以外,商鞅还认为国家的强势和百姓的强势是对立的,只有使百姓顺从法律、朴实忠厚,百姓才不易结成强大的力量来对抗君主,这样国家才会容易治理,君主的地位才会牢固。 嗯......跟西方在130年后才会问世的《君主论》基本如出一辙。 「大本堂不教《商君书》,但是父亲大人教我读过。」朱瞻基答道。 「读过《错法》篇和《去强》篇吗?」 杨士奇轻声道:「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常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尽力以竟以功,则兵必强矣。」 「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这里的意思很好理解,就连朱瞻基这种小孩子都听懂了,说的无非就是赏罚与百姓之间的关系,加重刑罚、减轻赏赐,就是君上爱护人民,人民就肯为君上死,反之亦然。 朱瞻基很聪明,他想了想问道:「所以杨先生觉得,百姓如果自己能获得利益,来自君上的赏罚,就失去了一半的效果?」 「不错。」 杨士奇点点头说道:「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不赞同太过开放和扶持商业的原因,若是朝野上下形成风气,那百姓心中的那颗逐利之心就会无可遏制,不仅是朝廷不好管理百姓,而且朝廷控制百姓的手段,也会失效。」 「须知道,小人畏威而不畏德,可即便是朝廷法度刑罚,也不是万能的......若是万能的,暴秦、暴隋怎么就亡了呢?」朱瞻基天生聪慧,不是没有辨识力的儿童,他对是非对错,有着自己的判断,所以略一思考后,说出了直击杨士奇灵魂的话语。 「—可是这样朝廷能有钱。」 杨士奇深吸了一口气,告诉自己,童言无忌。 其实包括杨士奇在内的内阁众人,都很清楚,为什么皇帝看中国师,而不是他们这些饱学之士,因为国师的施政方针,完美符合皇帝的利益取向。 漂亮话说的再多,道理在实在,剖析的后果再精确,在皇帝那里都没用。
第四百四十三章 人心(4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