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诗词宏丽、文章奇拔磊落,于是在洪武二十一年就榜眼及第了,朱元璋曾经称赞卓敬“凡天官、舆地、律历、兵刑诸家,无不博究”。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候道衍虽然还没发迹,但在江南儒释道圈子里也颇有名声,因为学术观点的原因,跟卓敬是死对头. 后来建文朝时,卓敬官至户部右侍郎,严格地说,在朱允炆身边的一群坑比里,卓敬是少有的靠谱存在。 建文帝削藩一开始,卓敬就秘密上疏说“燕王智谋绝伦,并有雄才大略,酷似高皇帝。北平地势优越,兵精马壮,金、元即由此兴起,现在应当将他改封南昌,万一有变,也容易控制”。 说真的,要是建文帝听卓敬的,先对朱棣动手迁徙封地,而不是先削其他藩王,恐怕就没有后来的事情了。 可惜朱允炆,他不听啊! 话说回当下,纪纲自然不知道道衍找卓敬是什么事情。 不过按照纪纲的想法,卓敬既然跟道衍有仇,那么道衍没准是想暗示他来解决卓敬? 可偏偏卓敬又是朱棣所看重的人,是重点招降的存在。 朱棣曾评价道“国家养士三十年,唯得一卓敬”,所以这个人虽然死不投降,但纪纲还真不好下黑手,因为要是把卓敬搞死了,若是朱棣哪天想起这人问起来,实在是不好交代啊。 可道衍接下来的举动,却有些出乎纪纲的预料。 道衍在纪纲的亲自引导下,来到了卓敬所在的东侧诏狱监区,然后纪纲被支到了牢门外,听不到两人的谈话。 须发有些斑白的卓敬,抬起浑浊的眼眸,看着来人是自己的老对头道衍。 随后卓老头像是换了个人似的,他起身挺直腰杆,如同一杆笔一般。 卓敬看向进来不言不语的道衍,淡淡地问道。 “不知陛下又有什么话,要道衍大师带给老朽?” 道衍双手合十行礼后,认真说道。 “卓公,陛下怜惜您的才华,上次说您给建文献策离间皇家骨肉,是他一时糊涂,您只是尽了人臣的本分,并非是什么罪过。” 卓老头点了点头,眼睛瞥向了牢房墙上,显然无动于衷。 “陛下也知道您忠于大明,您给建文效忠,说明了您的忠贞,这些陛下都是看在眼里的,陛下也很欣慰。” 毫不夸张的说,在方孝孺拒绝给朱棣写继位诏书后,朱棣就意识到这些读书种子单靠杀戮是杀不绝的,因此非常非常的重视收拢读书人的心,以便为其统治服务。 卓敬这位洪武榜眼,天下有名的大才子,便是朱棣最上心的人物。 有学问、有能力、有资历,如果朱棣能降服此人,那么从政治角度将会起到极好的标杆效应。 因此,朱棣之前也数次派道衍这位卓敬的老朋友来劝降。 嗯.朱棣不知道两人的“渊源”。 闻言,卓老头复又点了点头,却已经有些不耐烦了起来,颌下白须都跟着抖了起来。 “历史上的故事,您必然耳熟能详。” 道衍似乎看不到卓敬的不耐,道衍喘了口气,诚恳地缓缓劝道。 “春秋时管仲效忠于公子纠,甚至箭射齐桓公,齐桓公都没有任何记恨,反而拜管仲为相称为‘仲父’;隋唐时魏征是李建成的谋臣,屡次为其出谋划策,被李世民俘虏时更是说‘若是太子要是按照我说的去做,就没有今日之祸了’,这与您说的‘可惜建文帝没有采纳您的建议’,是何等相似啊?” “管仲和魏征都效忠于旧主,但他们效忠的旧主却并非是能成就伟业的雄才大略之人,您如果能改变心意效忠陛下,想必以您的才能,一定可以更进一步,成为辅佐陛下开创盛世的功臣,到时候在史书上留下如管仲、魏征一般的佳话,岂不美哉
第一百九十一章 月下论天文(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