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搬来这边住了?”
“哎,你还记得我?”印洁吃了一惊,她们也就在宁城电视台有过一面之缘,她是经济频道的主持人,曾经经过录播室的时候,打过一次招呼,她记得叶予初很正常,毕竟叶予初在电视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或者说,叶予初在宁城那就是上到九十岁老人,下至几岁小儿,没有不知道的。实在是太具有传奇性了,尽管叶予初一直很低调,不接受任何采访,也不上无关综艺,更不会到处演讲,也有几年不接广告了。但宁城人民将她当做宁城的标志性人物,教育孩子最喜欢用叶予初。
不怪宁城人民这么热爱宣传叶予初,实在是宁城发展起来的时期不长,有名的人物基本没有,这抓到一个,可不得全民狂热嘛。何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俗语用在这几年的宁城,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叶予初凭一己之力策划宁城旅游业,将宁城直接拼成了旅游人数仅次于江城的湖阳省城市,再加上百花酿和其他工厂公司的建立,扩大的稳定的就业人口就有十几万,对于一个人口不五六十万的小城市来说,让几十万个家庭有了稳定收入,那简直就是直接提升了整个城市的消费能力。
而且宁城的教师也是幸福感最强的,每个月工资多五百不说,年底的奖金就有一万。还有各种百花酿的优惠券、喵喵的食品卷拿到手软,基本不用为护肤品、零食发愁。
宁城老师包括其家人都无数次感谢招聘叶妈妈的实验中小学,这简直就是神来一笔,要不是实验招聘了她,大家都没这么好的福利。而叶爸爸也是大家感谢的对象,这个项目是他专门负责的,每年统计人口和资金,都是叶爸爸来做的。
因为叶予初对教育的投入,一些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学生都想来宁城做教师,这让宁城的师资力量较之其他城市要高一些。最直接的体现就在高考上,进入高等院校的比例比之前都要高很多。
而曾经外流人口最多的宁城现在逐渐成了宜居城市,大家也能留下来了。毕竟在自己的家乡能够找到工作,谁还愿意离开。
不要小瞧了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少地方就靠着一个大企业,盘活整个地区的经济。
宁城就是如此,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了,常住人口也多了,各种小商小贩生意一好,商业自然发达,各种商业中心就形成了。以前只有两个商业圈,宁城人民一般就去那两个地方逛街,现在就不同了,多元化发展,在一些居民楼多的地方又形成了几个商圈。
省内其他城市再听到宁城人,那就很羡慕了,毕竟日子好过了,人的精神需求就高了,自己城市的景点逛遍了,就喜欢到周边去玩玩。这两年,出去旅游的人数也是井喷式地增长,导致宁城旅行团的生意都旺盛了。
叶奶奶就自己报了老年团在省内各城市跑了个遍,让她去远点的地方,她嫌累不肯去,也就跟着大伯一家去过首府和松江府。
再就是跟着叶予初一家去过海南和香港。
叶二伯一家比较守财奴,不喜欢花钱,就喜欢赚钱存钱,这么多年过去,家里早就有上千万了,可仍旧过着跟以前差别不太大的日子,唯一变化的就是买了车,可自己开的也少。
对儿子女儿倒是大方,什么都舍得买,就是自己身上,还穿着以前几十块钱的衣服,几十块的鞋子,说这样最舒服。衣服贵了,他们穿着不自在,总担心弄脏了,一天下来心累。
以前没钱没时间的时候,叶予初梦想着世界环游,等自己真的有钱有闲的时候,却更愿意待在家里看看书,喝喝茶,自在悠闲。
人就是如此的矛盾,没有的时候觉得得到了一定特别幸福,肾上腺素飙升,得到了,也就那回事,去个两次,就嫌累了。
“你的记性可真好!”一路上印洁不住地感叹,说实话,她的长相特别普通,丢进人堆里基本就是被淹没的份。
“那家老人就自己两个人住?”叶予初问,一边不喘不急地跑着。
“是啊,你是不知道,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