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未…见过这般好看的人。
神仙妃子挽着披帛,仪态万千地走至薛友香的面前。
“你是哪家的小娘子,叫人拐至此处?”薛友香穿一身洗得发白的襦裙,神情清正,沁娘自然知道,她并非画舫里的姑娘。
薛友香叫美人不错眼看着,不可控地蒸红了面色,“不是拐来,江郎中道,此处有顶好看的宫灯,”她想,神仙妃子定是画舫的主人,于情于理,她当行个礼,于是,薛友香拱手一拜,“叨扰娘子。”
瞧她的言行,沁娘心道,怕是个老实的女学生。
“娘子可知,此是何处?”沁娘想逗她。
“画舫之上。”薛友香答道。
“可不是寻常的画舫。”沁娘走近她,一步一步的,直到与薛友香脚尖抵脚尖,脸对脸。
薛友香受不住魅惑的眼神,只好后退。可没几步,她的后腰抵上围栏。
沁娘瞧她这拘谨的样貌,笑了一声。她伸出葱指,点上薛友香的下颌,又微微抬起,“此处是专为官人红袖添香的画舫。”
薛友香叫她调戏得浑身僵直。
江正道看不过,无奈出声,“沁娘,”他道,“莫吓到薛举子。”
竟还是举人娘子?
沁娘抚上薛友香鹅圆的脸,“小娘子生得白,眉眼也好。”
薛友香却怔住,她在《金陵十二时辰》做了几月的主笔,自然听过一箩筐的市井传闻。“沁娘”这一名字,不说如雷贯耳,也是三两日便能听到一回。
谁叫她是秦淮河最出名的花魁娘子?
说起来,最初之时,《金陵十二时辰》还托借了沁娘的名声,邀来各处茶寮、酒肆的说书人,这才叫他们甘心情愿地试读这份小报。
外人看来,薛友香老实、拘谨,可她并不迂腐。
她眨了眨因紧张而过分酸涩的眼睛,“沁…沁娘子,”她有些结巴,“多谢…谢你当初的相助。”
听闻此言,沁娘的面上露出疑惑。
一旁的江正道解释道,“说的是《金陵十二时辰》,”他又补上一句,“如今,薛举子是主笔。”
沁娘记起这事,她愈发觉得眼前的女举子有趣。
一面,她规矩、守礼,即便同为女子,她亦不敢多看沁娘。另一面,她又大胆极了,身为举子,她不曾自傲、清高,愿为市井写《金陵十二时辰》,更未因沁娘的身份,轻视于她,反是记得恩情,感念于她。
“不过举手之劳,”沁娘不再逗她,一把拉过她的手,“这盏宫灯只是大,却非最精巧的,我带你去瞧更好的。”
秦淮灯会之日,画舫中不止江正道与薛友香二人。
沁娘想起薛友香的举子身份,从袖中掏出一张帕子,系到她的面上。
薛友香不解。
沁娘停了停,又释然道:“我这里人多,你是举子,莫叫人认出来,惹上是非。”
说这话时,沁娘瞥了一眼跟在后头的江正道。那人装上一派兰生公子的风流,如往常一般,与相熟的小娘子调笑。
沁娘却瞧见了,他的余光不时覆过她身旁的薛友香。
小娘子不知人事,只睁着一双漂亮的眼,兴奋瞧着一盏又一盏巧夺天工的宫灯。
沁娘掩下一瞬的苦涩。
她的屋中还有其余贵客,不好多陪。牵着薛友香转过一圈,沁娘唤来丫鬟,陪二人去雅间。
江正道正要转过拐角,沁娘突然出声,唤他,“中邦。”她道,下一瞬,喉头似叫棉花堵住,出不了声。
沁娘吸下一口气,又缓缓吐出,“日后,你是不是不再来了?”她问道。
江正道叫她问得一愣。
那张风流的面上闪过一瞬的迟疑,但一息后,他又挂起随心的笑,“来,”他道,“怎的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