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对坐于案几前,案几上放着一些书信。
谭衍臣将那些书信的纸张递过去给薛长平,道:“看看信上写的。”
薛长平接来,快速读过。
信上大概的意思是南方年底刚历经饥荒,饿死了一些人,靖渊王带着京邺的一些粮食前去赈济不过只能顾得一时,但是上一年颗粒无收,今年恐怕开春缺少种子播种,收成不容乐观。
“因为饥荒实在厉害,南方有不少人相食的场景,母饿食子,夫妻兄弟之间互相食也时有发生。如今朝中就赈灾一事吵得厉害。”谭衍臣淡淡解释道。
“吵得厉害?”薛长平不解。
“有些官员提议分发国库中的粮食种子给南方灾民,但大数则反对,因北部亦需要粮食,并且今年收上来的是按照往年正常数量征收,年底已去赈济,再没有多余给到南方灾民。”
“那难道就让他们自生自灭?”薛长平忍不住皱了皱眉。
“自然不能,那些都是我太元子民。如何坐视不管看饥荒饿殍遍野都是?”
薛长平转念一想,问道:“老师给我看这个做什么?”
“你怎么看。”
薛长平心有疑惑地望向谭衍臣,却仔细斟酌一番后答道:“我记得书中有记载,北方种植的主要粮食是麦,而麦子在北方的收成总是多于南方,所以南方的气候条件不适宜种植麦,今年北方收成一如往常,南方却大饥,是有什么特别的灾害?”
“今年并无。”谭衍臣斟了杯热茶,微抿小口。
薛长平微讶:“莫非,是人为?”
“算是。”
“官吏贪污?”
“靖渊王前去赈灾,他就是都察院之首,怎会查觉不到?”
薛长平沉思,觉得谭衍臣说得有理,如若是官员贪污,官员一时也定然消耗不掉那么多的量,积存的粮食则会被都察院翻找出来。
并非天灾,并非贪污,那么——
“莫非是人患?”
谭衍臣闻言放下手中杯盏:“详细说来。”
“若非天灾,亦非贪墨,却仍闹饥荒,恐怕是今年百姓户簿数猛然增加了,尤其是工农商的家中人口,前几年北方虽说有塞外侵扰,但从未闹过饥荒,南方想必也是,人们觉得天顺人和,就——”
后面的话她没说出来,大抵还是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便点到为止。
谭衍臣这才点头:“不仅是南方人口数量激增,北方亦是,并且北方不少迁移南下的百姓。”
“为何?”南方既然都粮食不够,也没有北方富庶,为何还一窝蜂挤去南方?
谭衍臣表情讳莫如深:“南下出海,回来的人都暴利了。南下之人,大多为商。”
薛长平错愕,这一层她是完全没想到,或许说,暂且还未有什么概念。
“南下出海?海外,还有人烟财宝?”
她只记得南海上有岛,但是岛上财粮有尽,大多都是抢掠海上渔船的刁民恶匪,哪里来的财宝?
谭衍臣浅笑:“人们总是闻风而动,希望去捞第一笔金,可这消息,却真假未知。”
“既然说有人暴利而归,那或许自然是被人亲眼所见。”
“所见即为真?”
薛长平思索,答:“那倒未必。”
“还有人说南海上有仙岛,仙岛上有神仙,会制各种药,其中便包涵百毒不侵,消除万病的长生不老药。”
薛长平一听闻“长生不老”便浑身一激灵,这词在一些史书中可并不陌生啊,神色略有些嘲讽:“不会真有人信吧。”
谭衍臣朝她笑得意味深长。
薛长平倒吸一口凉气,想了想还是忍不住问:“老师,那这与南方饥荒有何关联?”
“一旦民心慌慌,时运不顺,饥荒横灾,人们往往希望有神仙来救他们,而不是你方才所说的人口与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