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要扩建,因为这原本三口的耕读之家配置有点不够住了。
昨夜燕娘与婆婆一间,两位男士一间,只剩一被劈了半间做书房的堂屋,小钱被小碗儿接回家借宿。
说干就干,正巧三房那边也都回来了。
燕娘寻了她觉得还算靠谱是三叔把事情说了,先给了五十
两让帮着在镇上买材料。
她三婶却笑:“知道你如今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但也不用这么大手大脚,哪能给这么多。”
让丈夫还二十两回去。
燕娘拒接:“听说六娘在看婆家了,你们也是用钱的时候,先用着吧。”
正值豆蔻年华的燕六娘在旁边羞得低了头。
三婶拉着燕娘的手道谢:“说来还真得好好谢你这个大姐姐一番,老五读了这么些年比不上他大姐夫争气,但你们的好消息传来,六姐儿的亲事,县里衙门的人都有来说的,往后他们姐弟还得指望你们多看顾才是。”
燕娘赶忙相劝:“不能只顾盯着家室选那等嫌贫爱富的,还得是看人品,还有六娘喜不喜欢才行,人好,能知冷知热的才是关键。”
就怕这种事。
这些人都是冲着谢安陈后面的官威去的。
有所图谋,都想与他沾点姻亲关系。
若是哪天知道她与人和离了,转头就悔婚,岂不害了自家姐妹。
加上自己也是过来人走一遭,千叮万嘱要让六娘自己选合心意的。
燕三叔觉得她考虑周到,点头同意,又摸了摸胡子不解到:
“燕娘你不若也还搬回到镇上住吧,叔替你好好寻一处宅子。”
知道她如今肯定是买得起,不用继续租房,不明白为何要守在乡下。
燕娘解释道:“父母都不在了,容我先在祖母面前多尽尽孝,镇上往后去也不迟。”
一听这话,三叔三婶也就明白了,认为左右不过这几年了,说来还是大侄女孝顺。
让她放心肯定寻了最好的工匠来。
两项大事都在推进,解决完家长里短的燕娘才抽出空,到她的田地里瞧了瞧,还有大部分是空着,时值谷雨前后,快要立夏。
春满四郊耕谷雨,云屯万灶饱炊烟。
农忙季节村中都忙着自家的活,谢母暂时请不到人,她准备接手。
她回家当日就把一些种子拿出来,梁伯帮着给捂发了芽。
看样子是非常意外地捡到了,一位会务农的农博士。
加上之前谢母与兰婶土培的育苗,田秧已经挺高的了,必须赶快下田。
换了一身干活的青布麻衣,燕娘带头全员下田干活,也把燕二狗抓来做壮丁。
家里只留小钱看顾谢母,两人一起做饭。
蛮牛手脚快,人如其名力大如牛,一人顶了五个燕二狗。
大伙在梁伯的指挥下两天就把苗全下了田。
这一通急活下来,都快累趴下。
燕娘拿银子让兰婶去买了半头猪回来,准备请所有帮忙的人都再好好的吃上一顿。
昨夜一场春雨,今日晴好,她准备带小钱这个海边来的姑娘进山寻山货去。
循山麓往东,燕娘踩在山野小道之上回望村落,可见炊烟袅袅,田间农户牵了牛在耕作。
小碗儿笑问钱姑娘这山可爬得累,蛮牛接话他可以背。
小钱正是兴起,果断摇头,挎着小竹篮看什么都觉得很新奇。
燕六娘带着燕小妮也加入了她们的捡菌子采蘑菇队伍。
在幽邃的山林穿行,竹叶见的晨露晶莹剔透,滴答落在鲜嫩的地衣与斑驳的苔藓之间,万物由此滋养而生,丛丛野草中簌簌虫吟,婉转悦耳的鸟鸣,远处传来的山泉潺。
使得一颗凡尘俗世绛染躁动之心,此刻也归于宁静,心平气和。
吾心安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