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居巢就在吴楚边境,伍宁本以为解救楚夫人并非难事,一人一驾,进到城中,劫了人便走就是,结果接下来的几天,姬光日日上门拜访,和伍员说的都是沿途派兵布阵的话题,伍宁才知道,这看似简简单单的夺回任务,原来是要通过战争的手段来完成的。
怪不得他会面见吴王,劝吴国出面解救蔡姬。
他倒居然能按捺得住,没有求吴王让他亲自带兵前去。
……但想想也是,他现在无官无职,又该以什么立场率兵?
腊月还没过,正是天寒地冻的时候,姬光便带着吴国的一支军队去往居巢。未到居巢,尚在钟离之地时,被昭关守将蒍越的军队击退。蒍越立刻派人回郢都呈报战讯,而姬光也遣人返回梅里报信。
楚王似乎相当重视此事,竟使令尹※阳匄为总帅,征集陈、蔡、胡、沈、许五国军队,抗拒吴军。阳匄布军三路,蒍越居中,俨然是严阵以待的架势。
而吴国这边,王僚竟亲自率军,再令姬光和盖馀分别领军左右,以应对楚兵。
然而就在两军开战之前,楚国总帅阳匄突患恶疾,不治暴毙,其下军队只好由蒍越暂为代领。
消息传到阳山,精神紧绷了好几天的芈胜终于显出了几分开心的样子。
“楚王失道,连上天都看不下去了,这一仗,吴国必胜,吴王一定能救回大母!”
伍宁看了看不动声色的伍员,问道:“二哥,你怎么看?”
虽然楚国失了总帅,但毕竟还有大将蒍越主持局面,更有自五个诸侯国召集来的兵力,人多势众,听起来不像很好对付的样子。
伍员放下公子光传来的战报,一边书写回信,一边回答:“楚军虽尚有蒍越坐镇,但总帅之死必然动摇军心。那些应征而去的诸侯国,不过是畏惧强楚,不得不去,必不会全心应战。先击陈、胡、沈,则楚军右路先崩,余下诸国慌乱,击之则溃。”
伍宁在心里想象了一下两军对阵的场面,担心道:“如果在进攻右路的时候,被其余两路包抄,该如何是好?”
伍员头也不抬:“吴军可示弱,诱楚之右军先出,便无后顾之忧。”
伍宁不再说话,有些探究地看着正借烛光书写竹简的伍员。
她已经听很多人说过伍子胥有经天纬地之才,还觉得定是那些人吹嘘过头,但自退居阳山后,他一个未曾经手过农活的世家子弟竟能将农家事物安排得井井有条,眼下又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倒确实让人觉得有些东西……
公子光在外出征战的这段时间一直与伍员保持着书信往来,几乎所有战报都会在第一时间传到他手上。一切都如他所料地那样发展着。
最后一封书信,姬光像是讨好,又像是邀功一般地写道,自己单骑入居巢,携楚夫人归,星夜返吴。
又说蒍越先前守关,未能捉拿伍员,已是失职,如今临危受命,一失五国之师,又失君夫人,并获二罪,无颜面见楚王,于是自缢而死。
芈胜在听到祖母获救时,连日来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但是听到蒍越自缢的消息,又露出了一个老成的表情,叹气道:“我楚国忠贤良多,然而楚王辜负了他们。他根本就不配为王。”
伍宁下意识地去看伍员。他脸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表情。但伍宁觉得,芈胜的话一定又让他想到家人了。
伍家三世事楚,忠贤之名远播列国,却因谗言惨遭诛族。若说辜负,伍家一定是被辜负得最深的。连楚国王孙都道楚王不配为王,他想将楚王生吞活剥,也不是……没有道理。
等到姬光将蔡姬送回梅里,伍员带着家里两口人一同进城,伍宁陪着芈胜去城门口迎接蔡姬,伍员则提前去了姬光的宅邸等候。
两个小孩在都城门口翘首以盼,等了一会儿,终于看到有人策马行来,后面还跟着一辆车驾。芈胜情绪高昂,马匹还未至城门,便已一溜烟地跑了出去,大声喊着:“大母,大母!我是胜!我是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