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副总兵(2 / 4)

开始发展形成为三大刻书主体,即官刻、家刻、坊刻。

即便是到了现在,也是以此为主。

民间的书坊,大多还是使用凋版印刷,即便是活字印刷的书坊,大多也使用木字字模,不过由此也导致印刷效果欠佳。

内廷经厂倒是有一套铜字字模,印刷效果极佳,可是就那套铜字字模要想刻印《永乐大典》,想想就知道办不到,只怕不是废掉几套这样的铜字字模那么简单,更何况那套字模也是掏空了当时内廷的积蓄才置办起来的。

凋版印刷已有悠久的历史和成熟的工艺,拥有大量专门从事凋版印刷的工匠,且分工较细,已形成专业化的格局。

而我国古代图书发行流通量不是很大,市场需求量较小,因为读书不管是在那个时代其实都是一项很花钱的事儿,民间需求决定了大多数书籍印刷的数量不会很多。

这样,书坊为了追得利润,力求降低成本,就不愿意丢掉原有的传统凋版工艺,而去尝试采用活字印刷这种新技术。

于是在应用实践上,活字印刷遭到了来自书籍经营者主观上的阻碍。

别看嘉靖皇帝仅仅是看了几眼就下达了印制《卫生易简方》书的决定,这也是因为这本书不过百页,大规模印制肯定是凋版印刷,也就是数百块凋版即可,还在朝廷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不过陈矩说的印制《永乐大典》可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那需要的银钱怕不是要几百万两银子都未必打得住。

所以,别认为古代有了活字印刷,好像印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儿,其实费用颇大。

因此,嘉靖皇帝在内心里第一时间就把陈矩的提议否掉了,即便他也早有此心,可是毕竟力有不逮。

开玩笑,几百万了银子,这是大明朝几年的银钱收入,为了印制一套书花掉这么多钱,嘉靖皇帝还干不出来这样的事儿。

嘉靖皇帝脸上的表情从一开始的欣喜到最后的暗澹,虽然没有说话,可不管是陈矩,还是黄锦,或者高忠都看得出来,皇帝其实是有心做这件事儿的。

陈矩不知道接下来该说什么,不过黄锦和高忠却是有办法的。

就在殿里气氛逐渐冷却下来的时候,高忠先一步开口说道:“皇爷,说起来《永乐大典》现仅余一部存放于宫廷里,确实存在走水的风险,只是若要印制书籍却需要庞大的银钱,不如.....不如让内书房那边抄录一份分开保存。”

是的,不能印制《永乐大典》,但是却可以用最原始的方式复印出来,那就是抄书。

实际上,许多读书人最喜欢收藏的书,还是手工抄录的版本,他们认为书写上去的文章才是活的,而不喜欢印制,哪怕是凋版印刷的书籍。

虽然,他们并不否认,印刷出来的书籍成本更低,更利于知识的推广传承。

“是啊皇爷,高忠说的有道理。”

有了高忠起头,黄锦也接话道:“其实不止内书房那些小子可以帮着抄书,朝廷里翰林院、国子监也可以参与进来。

《永乐大典》书籍实在太过广博浩瀚,多找些人参与进来,也能更快的完成抄录工作。”

陈矩闻言眨眨眼,抄一部书,那不是还是只能珍藏在内廷?

其实像他们这样的太监,早年都是有过内书房经历的,自然知道书籍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书籍不能广为传播,还有什么用?

民间倒是有穷秀才会帮人抄书,可他们抄书的目的赚钱仅是次要的,主要还是为了练字。

参加科举考试,对写字的要求颇高,许多穷苦的读书人无钱购置笔墨,就往往会在书坊找一份抄书的活计。

通过抄书赚取笔墨费用,顺便还能赚点零花,最重要的是练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