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广德一开始越看越糊涂,到后来灵光一闪才想到,才想通到底是怎么会事儿。 不得不说,经验主义害死人。 大明朝从上到下执行的人,都是士绅家族,都是有功名之人,自然会向着自己这边说话。 他们把朝廷的优免条例,对外宣称是朝廷免除有功名之人的赋役, 把本来该自己承担的赋役转嫁到普通人身上。 魏广德把手里的《大明会典》丢到桌上,身体靠在椅背上闭目沉思。 不得不佩服想到这个法子之人,真的是高明。 利诱之下,整个读书人群体都倒向了他这一边,从上到下全部按照有利于自己利益的方向操作。 有了功名,不用缴税, 不服劳役,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事儿? 不止如此,他们还对 貌似,后世大部分人也都是这么以为的。 欺上瞒下,这一手着实玩的溜。 魏广德只能在心里佩服那位不知名前辈。 不过,这和他有关系吗? 有功名之人免赋役,这已经成为天下人共识,魏广德自然不会做自掘坟墓的事,何况这符合他的利益不是。 魏广德选择和所有的读书人一样,默认,把优免当做免除。 整个嘉靖三十二年,魏广德大部分时间都呆在九江府学习,除了两次回到彭泽参加表哥和大哥的婚礼。 到这个时候,魏广德不觉想起自己所在的后世。 貌似在那个时候,也是小城市和农村的人结婚时间偏早, 大都市的结婚年龄却是普遍偏晚, 现在这个时代居然也是如此。 张宏福岁数可是和大哥差不多, 到现在还没有听到说亲事。 在魏广德印象里, 依稀似乎听说张宏福是有个未过门的媳妇, 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久了也没有说成婚的事儿。 没有诱因,魏广德自然是不会开口询问的。 而被魏广德寄予厚望的放贷生意,到现在也没有找到合适的。 没办法,这年月做大生意的,无非就是那么几类。 盐、茶、布帛和瓷器等,而这些消费品在大明的市场利益早就已经被瓜分干净。 前些年民间借贷生意有个一个黄金时间,实际上那时大部分借钱的老板都是把银子投入到苏州府、松江府的纺织场去了,产品大多经由海商走私贩运到海外进行交易,牟取暴利。 经过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在浙江的一闹,现在整个大明朝的沿海州府都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非常惧怕引来倭寇。 普通老百姓不知道,可是对于那些当官的,自然消息灵通,被倭寇肆虐后的浙江那是怎么一副光景。 卫所兵俱不堪战,倭寇又是穷凶极恶。 商人,作为和那些官员接触最多的一类人,自然也知道了情况。 之前,他们当中不少人还和这些海商勾肩搭背,称兄道弟,现在一个都不敢认了。 这年头,要是被人知道你认识这些在海上讨生活的人,那不是要命吗? 过去,这些海商还是和商人们做正经生意,虽然违反朝廷法度,可是只要不被抓住就没事儿。 但是现在,他们发现了一条更叫来钱的路子,那就是带着倭寇直接上岸抢劫,做那无本生意。 魏广德在九江城里,几乎每次上酒楼茶肆,都能听到商人们抱怨生意难做,沿海倭寇越闹越凶,朝廷官军围剿不利的消息。 这年月里,官府和军方拥有消息传递最快捷的渠道,遍布全国的驿站和在驿道上来回奔驰的驿卒,他们争分夺秒的把全国各地发生的消息传递到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