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同一个字有可能有很多种意思,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混乱,违背了语言作为信息传递工具“准确”的要求。 很快,人们就发现了一个好办法,用不同的语调语速韵律是可以起到进行区分这个作用的。比如,“天啊”既可以是愤怒,也可以是悲伤;还可以表示叹息、疑问,以及表示惊恐、开心等等。 于是乎,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强调。比如楚招魂曲,不用去管你的字是什么,只要是这个曲调说话,就是表达亲人离世的悲伤。 这就是歌。 然后人们发现,相同强调的前提下,在字数等方面进行对应,就会唱起来很轻松也便于发音。 把有曲调的歌和这些字结合起来,就成了诗歌。也就是说,诗歌在那个时候,并不是后世那种供人吃饱了消遣,而是有着非常巨大的实际作用的。 中国古典诗歌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代表现实主义的周朝的诗经,另外一个是代表浪漫主义的楚国的楚辞。 我们这里只讨论诗经。 周朝正式设有采诗之官。不要以为是周天子非常艺范,于是心血来潮封个拍马屁的闲官,人家的职责可是国家安全与发展。 每年春天,诗官就会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百姓的各种情况全部收录并整理好,然后交给负责音乐的官职太师谱曲,以唱的形式汇报给周天子,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也就是诗经为什么极端不重视版权这个知识化产权的原因,绝大多数作品都没人家作者名的。 按照内容来分,诗经分为了三部分,分别是风、雅、颂。 具体是按照什么来分配的呢?其实也非常简单,风是出自各地、来自于社会底层的民歌;雅偏向于史诗记录;而颂就是宗庙、祭祀这种重大经济化政策的“纲领性件”。 这三者内部之间又有着区分。 风来自于全国各地,按照地缘划分为十五国风。邶风中的邶,就是十五个地方之一,凯风就是邶风十九首其中之一。 雅内部分为大雅和小雅,是按照时代来区分的。大雅产生与周王朝鼎盛时期,小雅则是西周末年和周王室东迁之后的作品。 颂内部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根据所拍马屁的主子是谁来区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