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十足,觉得能够一举击败敌人,解左云之围。 确实,这样一大股日军在当时对敌后抗日武装来说,是很强大的存在,何况还是诸兵种齐全的机械化集团。 但陈天民同样也信心十足,亲临前沿,指导官兵构筑工事、布设雷场,并派出特战小队和骑兵一部前出,在大路上埋地雷、撒钉子,设置隐蔽狙击阵地。 以三道防线阻击迟滞并消耗日军,最后的决战地则是在清河驿附近。按照陈天民的计划,清河驿防线应该是最为坚固的。 所以,他把大部分的防空火力都布置在清河驿一线,并采取隐蔽伪装、星型布设阵地、划区防空、交叉射击等方法,以确保最大限度地发挥防空火力。 八门20毫米高炮,十二挺“民24式马克沁重机枪”,便是第三集团军和特别独立加强营所能拿出来的大部防空武器。 数量好象不少,但高炮打飞机,实在是聊胜于无。二战期间的高炮,平均五千发才打掉一架飞机,可知其概率有多大了。 陈天民尽力地布置好 高炮和机枪,也只是想偷袭猖狂的日本飞机,使其不能太肆无忌惮,倒也没太大的奢望。 但对于射程最远的重迫,他还是寄予厚望,希望能抓住鬼子的破绽,或是指挥部,或是炮兵阵地,能突然袭击搞一下子。 抱着这个想法,陈天民和炮兵们认真勘测了前沿阵地的周围,作了大胆的猜测和推想。这种猜测和推想是以鬼子的视角和思维来进行的, 如果我是日军指挥官,将如何攻破前方的阵地,可能会把炮兵摆在什么位置,指挥部设在哪里? 按照战场的常识和日军的步兵操典,以及实际上的地形地势,陈天民和炮兵设定了七个比较可能的地域,编定代号、标定诸元,并派出携带电台的观察员,设置隐蔽观察哨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计划中的时间应该是比较充裕的,但实际上却出现了偏差,日军来得速度很快,这有些出乎了陈天民等人的意料。 郑自友的晋绥军独立旅第一团奉命在第一线阻击,但他显然对后退决战缺乏信心,害怕日军穷打不舍而招致严重损失。所以,他耍了个小花招儿,只是派了一个营,以营级单位进行阻击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