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七章 击溃一路(2 / 2)

不幸的是,当时的很多国。民。党高级军官都是这么理解的。

于是,国府军的抗敌战线通常都是线状的,一线排开,而这种阵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一旦敌人突破一点,就会迅速突进到我军战线的后方,对我军实施穿插分割包围,使我军的整条战线失去作用。

而且,这会打乱我军撤退并重新部署的节奏,迫使我军在一片混乱中一退再退,无法形成稳固的战线来阻止敌人前进,于是溃败之势就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演。

当于殿奎率领整顿好的部队在黄昏时分赶到长崖镇预设阵地后,即便是有东北军传统,比较擅长修筑工事,于殿奎等军官也为三连已经挖掘修筑好的战壕、掩体感到惊讶。

说起来,这锯齿形战壕并不是什么高级、复杂的东西,在二战时,只不过是欧洲战场的标配防御工事。锯齿形战壕,顾名思义,就是将战壕修建成锯齿形,以有效防御敌方的炮击。

与普通的线状战壕比,锯齿形战壕的防炮效果要高五到十倍。而且,还能有效防御飞机沿着战壕的扫

射投弹。

没见过自然感到惊讶,但稍一琢磨,于殿奎这样的沙场老将也就明白了锯齿形战壕的用处和高明所在。何况,在锯齿形战壕里还挖有猫耳洞,就更能提高防御效果。

再加上陈天民先耗敌、疲敌,再予以围攻歼灭的战术,习惯于正规战那种直来直去的打法的于殿奎等人,不得不有所思考。

按照兵力对比,一个正规加强连再加预备连,完全可以四面围攻,但陈天民却很珍惜战士的生命,宁肯多些手段,多些时间,也要尽量等到最好的歼敌时机。

“这似乎比咱们以前挖的工事要好。”于殿奎伸手指点着,征询着手下军官的意见,“你们觉得呢?”

东北军修工事也是比较擅长,严格按照要求的话,所有掩体都要挖在地下,每处一至二丈,修筑得上小下大,掩护很方便。

“我觉得算是各有千秋吧!”一个排长比较委婉地说道:“从工程量上看,好象少一些。”

“工程量少,防御效果好的话,咱们学学也不错嘛!”于殿奎点了点头,说道:“鬼子的炮火厉害,咱们可是领教过的。若是没有坚固工事,这仗就没法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