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说,“听说他室屋里出了点事情,他爱人昨天一大早跑到县教育局,要求把他调回三中,县教育局当场同意,他昨晚已经跟他爱人一起回太石了。”临洮三中在太石镇,看来李友良老师是调去临洮三中任教了。
“走了好,免得老想着怎么欺侮我们。”一个身高155厘米左右的矮胖女生说,有些愤愤不平地。
“怎么你们都被李老师骚扰了吗?学校领导和其他老师都听到过一些风言风语,但没有真凭实据,所以一直没有处理。放心吧,以后不会再有了。”杨菊英老师低声安慰大家。
“嗯。”没想到有四五个女生竟都点头了。看来被李友良骚扰的女同学不在少数。
没过多长时间,大家来到了洮惠渠边。
上了坡后,往左一拐,直行五六米就是一座宽约两米五的水泥桥。
过桥后,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向上延伸到半山腰。
沿路盘旋而上,来到一个小亭。
站在亭里,放眼向下望去,山脚下背阴处,还有零零星星的积雪尚未融化;向西望去,清澈发蓝的洮河闪着粼粼有波光向北流去,临洮县城就像一个文静秀气的孩子,依偎在洮河母亲的臂弯里。向上望去,超然书院屹然雄踞于超然台上,文峰塔仿佛一支如椽巨笔,直插云天。
超然书院又名椒山书院,是明代嘉靖年间曾任南京兵部右侍郎的杨继盛被贬为狄道(今临洮)典史后,为发展当地文化教育事业而兴建的。杨继盛(1516年—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今河北容城)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嘉靖年间进士,曾任兵部员外郎,因力劾大将仇鸾对蒙古首领俺答汗畏怯妥协,被贬为狄道典史。
当时的狄道地区汉、藏、回等民族杂居,文化落后罕知诗书,杨继盛在狄道期间创书院、置学田,开煤山、肃褐市,疏园圃、核户籍,开拓了狄道吏治和教育事业的新局面,还让妻子张贞传授纺织技术,深受狄道各族人民的拥戴,称他为“杨父”。等到他离开时,“送于百里之外者千余人”。后复起用为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因上书弹劾严嵩十大罪遇害。他在书院讲学时所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如今镌刻在文峰塔身之上,观而思之,让人动容。
出了亭子,大家向超然书院行去,一边拾级而上,一边听杨菊英老师给大家讲杨继盛的故事。按照清朝顺治皇帝夸赞他的话来讲,“明有二百七十年,无如杨继盛者”。当听到杨继盛在临洮这个蕞尔小县任微末之吏,却没有忘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后因弹劾严嵩“杖死醒后,臀肉尽脱,股筋断绝,脓血续涌,不亡如缕。”真是“从古被逮之苦未有如此之烈者。”由于两腿溃烂,杨继盛把碗打碎,自己把烂肉和筋刮去,吓得狱卒伸出舌头感叹比关公还狠。临死前,又口占一绝:“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时,同学们都被杨继盛悲天悯人、视死如归和明明知道后果,可还是义无反顾的情怀和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杨菊英老师趁势劝勉同学们学习杨继盛刻苦自励、报效国家的优秀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