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 章(2 / 3)

过来的黑脸汉子跟腔,他拉的架子车上放着一个鼓鼓的麻袋,显然上粮也没成功。

曝光?

慕仲兰的眼里闪过一丝亮光,她似乎想到办法了。

“大爷,出去吧,留在这哒儿没用,咱们再想别的办法试一下。”慕仲兰一边说,一边拉起孙雅茹爸爸拉来的架子车,往粮站出口走去。

出了粮站,慕仲兰领着孙雅茹爸爸,绕了一大圈,回到粮站入口上粮排队的地方,让孙雅茹爸爸排在最后,拿来慕长盛留给自己的馍馍和水壶,让他先吃了午饭再说。

孙雅茹爸爸起初还不肯,说他一个大人吃她一个孩子的午饭,怎么行呢?慕仲兰好说歹说,他才很难为情地吃下去了。

看着孙雅茹爸爸吃自己递给他的馍馍的情景,慕仲兰的心里不由地想起了他以前硬要自己吃点他带给孙雅茹的馍馍的情形。

多么善良的老人啊,慕仲兰默默地想。

十二点一到,收粮的人休息了,要等到下午两点才上班。慕仲兰分别给排在自己前、后的人和孙雅茹爸爸交代了一下,要他们照顾好自己的队伍并耐心排队等候,她到城里去想点别的办法,他们都欣然接受。

于是,慕仲兰来到临洮县电视台,找到陈东明,把上粮遇到的情形和自己的担心给她说了,问陈东明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农民们反映或者解决一下。

陈东明听后,说这个事情她和同事们听到过一些,但没有直接的证据,因为既不归他们管,又不是值得宣传报道的东西,所以就一直没有反映过。

慕仲兰听了,心里一凉,“那就没有办法了吗?”

“彻底解决的办法暂时不好想,也救不了你室今儿个的急,不过,我倒是可以通过正面宣传报道的方式,帮你和孙雅茹爸爸等把今儿个上粮的问题先糊弄过去,毕竟有我室电视台的人摄像和现场采访,粮站的人肯定不会为难农民的。”陈东明把握十足地说。

“那也行,不过,你要想办法保证孙雅茹爸爸也把粮交上了以后,你室电视台的人再走,要不然我还是不放心。”慕仲兰说。

“没问题,等上班后,我室还要办外出采访手续什么的,想早也早不了。”陈东明说。

慕仲兰接着和陈东明就有关细节稍微对一下后,便回到了等候上粮的队伍,和孙雅茹爸爸等耐心地等着粮站重新开门收粮。

烈日火烧火燎地炙晒着大街、小巷和粮站,一丝微风也没有,不多的几棵白杨树都耷拉着叶子,无精打采地兀立在道旁,排队等着上粮的农民们心急如焚,即使找到地方躲避阴凉的人,也在不停地擦拭着头上不断滚落的汗珠,不停地往粮站内或收粮处打望。

天气真是闷热啊!

两点过后,收粮又开始了,和上午一样,还是只开了一个收粮口,要求的标准也没有降低,收粮速度依旧很慢,好多农民的麦子仍被直接判定为不合格。

怨言、争执、愤怒和哀叹不停地在粮站内外滋生并传染着。

等到将近四点钟时,一辆临洮县电视台的采访车经过排队等待上粮的农民们身边,驶进了粮站院内。

虽然排队等待上粮的农民们没有留心到这个细节,或者他们看到了,但没有引起什么联想,也就无动于衷,继续心情焦躁地排着队,但慕仲兰一看,就知道是陈东明果然说服县电视台和粮食局的领导来粮站采访了。

于是,慕仲兰给排在她前后的人交代一下,沿着排起的架子车队,向粮站里面走去。

进了粮站后,右转过弯,慕仲兰就看见陈东明穿着合身得体的职业装,手持话筒,正对着摄像机侃侃而谈:

“各位观众,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临洮县粮食局北关粮站。今年我县小麦取得前所未有的大丰收后,广大农民的公粮上缴热情非常高涨,为了保障公粮收缴任务早日完成,北关粮站……”

随着陈东明的现场解说,慕仲兰就看到粮站里面的三个收粮口都全部开始收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