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睿听到这,都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八几年的时候,他老爹那会儿好像也才刚参加工作。 他还记得,以前他老爸和他说过,那会儿他一个月的工资,也不过才三十多。 而人家老杨他爹,已经当起了二道贩子。 一个瓷都出产的杯子,转手卖给倭国人,就要价六百多…… 我勒个去,原来这小子祖上阔过,不是在吹啊! “为啥这么贵啊?” 陈睿对这价格标示非常不理解。 因为那会儿,好像外国也有不少瓷厂了吧? 比如阴国,和德累斯顿,甚至米国,都有好几家非常有名的瓷器厂呢。 那为啥,咱们的瓷器还能卖那么贵呢? “你以为咱们瓷都的名头是白叫的?” “当时的高岭土,可只有咱们这里才有。” “还有烧瓷的釉料,你要知道后来的各种彩瓷釉料,还有上釉的技术。” “这可都掌握在咱们手里,你看那帮老外,他们能烧出咱们那种粉彩,和斗彩的瓷器吗?” 老杨这么一说,陈睿再一想,好像还真是。 虽然他在海外,也见过不少五颜六色的盘碗啥的。 但那些老外烧的,根本就没法和咱们的比。 咱们的都是釉料上色,而他们的大多都是化工染料上色。 论材质,他们真差远了。 “那会儿,瓷都就几个窑厂,还都是国营的。” “所有的高岭土,还有釉料啥的,也都是被官方掌握,当时也没有民窑。” “所以瓷都出产的瓷器,那就是品质的保证,自然价格也就要的高啦!” “这种情况,到九零年代,开放民窑之后,才被打破。” “后来大量民窑成立,不但造出来的瓷器素质参差不齐,也迅速拉低了瓷都瓷器的价格。” “也顺带着败坏了瓷都的名气,这种情况,直到10年左右,才开始渐渐有所好转……” 老杨又给陈睿科普了一段瓷都的近代发展史。 陈睿这才知道,原来那会儿的瓷都,还曾经这样风光过。 “到了八十年代后期,随着咱们外销瓷生意做的越来越好。” “就有不少香江的商人,专门跑到内地,来订购瓷器。” “还有些大胆的,就带着图纸,想要找瓷都的人来烧制一些仿古的瓷器。” 老杨这么一说,陈睿就懂了。 原来那会儿,就已经有人想要烧制仿古瓷了。 “可那会儿瓷土,都是工厂管,而且釉料也同样是厂里在管。” “整个瓷都,就那么几个瓷厂,几个炉子,你想要烧高仿瓷,根本也没那条件。” “就算香江商人给的条件再好,当地的瓷工,也不敢。” “毕竟当时国家对这方面管的非常严,当时几个国营瓷厂,可是都有自己的警卫部的。” “而那会儿他们的警卫部,可都配有真家伙的……” 陈睿点点头,这段历史,他也听老爸讲过。 八十年代的时候,他老家也有不少国营大厂。 其中一些涉及军工,钢铁的厂子,都有自己的警卫部,而且也真的配家伙呢。 那些国营瓷厂,那就更不用说了,要知道那几个厂,可是当时国家创汇的重要来源。 “后来,那些香江人就找到了我爸。” “我爸就联系了他在瓷都的朋友,然
434 官仿瓷(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