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 晒玉(2 / 3)

”。

邢氏先还巴巴地看着,如果有好东西是给了迎春的,自己这个嫡母理所应当地帮忙保管,没想到那好几十个箱子,迎春的只有两个。

她也忙着去打探过,是有些首饰细软,可惜价值不值当邢氏去开这一回口。没得为了那么点子东西惹人口舌。众人看那么贪财的邢氏都按兵不动,也就默认迎春这一场是白辛苦,没落着什么好。

虽然三五不时地看见迎春打赏人,不过眼馋一回,腹诽一回:小孩子家没算计,出手这么散漫,没多久就耗光了等等。

这正是迎春要的效果,让别人知道自己有钱,有小钱。这样用的时候才有来处,否则作为林如海唯一官方认证的徒弟,身无分为地从姑苏回来岂不是令人疑惑。自己有用钱的地方时,也容易被掣肘。

大厨房的糖瓜粘,熬了满室的香甜,显得整个贾府都暖意融融……

戌时,家中的男人们妆容整肃地到灶房里,给灶王爷敬香、抹糖嘴。贾赦站在最前面,将抹过糖的神像和纸马草料一起焚烧,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保佑一年清洁平安。

院子被火光照的通明,女人们不能参与祭灶,只能陪跪在外间。迎春看着火光中贾赦的脸,突然觉得,贾赦也不是那么的——不正经?

祭灶过后,宁荣两府都开始热火朝天地准备过年。迎春是年轻小姐,这几天也就是帮着家中安排些装饰、打扫之类的活计,约等于跟着玩。

王熙凤好揽功,家中一应事务都承办妥帖。迎春乐得不与她争,专心致志地“晒玉”!

这个“晒玉”就是字面意思,把玉拿出来晒一晒。古人崇尚玉的品德,觉得它比任何的金银器皿都要雅致。所以大家小姐的妆奁盒子里面都有几件玉器。普通的玉器都不必晒,迎春这一块要晒的玉,是一个极老的和尚给的。

那年在扬州,林如海处置林福后觉得心绪烦乱,前路渺茫。于是挑了个好日子,带着黛玉和迎春一起去城外踏访名刹古方。车马颠簸许久,将几人带到了一处山环水绕,清幽寂静的庙宇前面。

林如海熟门熟路地带着迎黛二人穿过破败的院墙,在一处将倒未倒的木门前停下。门前的匾额倒还清晰,题着“智通寺”三个字。这倒是个很常见的寺庙名儿,没什么特别,可门旁的一副破旧对联却让迎春浑身一震,上书:“身后有余可缩手,眼前无路且回头”!

迎春大惊,除了对联的有几个字不相符,这活脱脱就是贾雨村遇到的,充满警示意味的“智通寺”啊!难道这寺庙里真住着个有神通的大能,门前对联还能因人而异,各有说法?

自己一个外来人口,会不会被佛光一照就显了原型?迎春忍不住胡思乱想时,林如海就站在门前定定地看着这两句话,忽而自嘲地一笑:“以前看时,总不解其中意味。如今倒是明白了,只不知道,此刻是不是迟了——”

话音刚落,就有一个老迈嘶哑的声音响起:“不迟!不迟!粥才刚煮好呢,正好正好!”

迎春回头看时,只见一个极老极瘦的和尚,步履蹒跚地从几人身边走过。林如海忙上前一步,躬身肃立:“长老,久别了!此番险死还生,迷津难渡,还望指点!”

林如海说得诚恳,老和尚还是摇摇晃晃地向前走去,仿佛没有听见林如海的对话。直走到了茶炉子旁边坐定,才觑这眼睛看向林如海:“施主不是已经有决断了吗?缘何再问呢?”

“尚有放不下的事——”

老和尚摇了摇头:“分离聚合皆前定!”

迎春听不懂他们打的什么哑谜,又怕这老和尚真有些道行,再给自己当妖孽收了,就想先蹭出去回马车上等着。没想到脚步刚一转,老和尚的眼睛就如同鹰隼一样锁定在她身上。

这盯人的目光仿若实质,紧紧摄住了迎春,让她觉得难以动弹!感觉像是过了一个世纪,老和尚才移开了目光,轻叹道:“我佛慈悲,尚留一线生机!”说完这话,又提着茶炉子摇摇晃晃地向前继续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