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 内卫驻地。 一身绯袍的李彦正在工作。 最近摸不了鱼了。 因为内卫五位阁领已经定下。 分别是丘英、裴行俭、安元寿、崔守业、李义琰。 第四位崔守业,是崔敦礼的儿子。 崔敦礼出身博陵崔氏,早年通晓诸番形势,多次出使突厥、回纥、铁勒等北方部落,随李绩击灭薛延陀。 后来李治继位,将其拜相,病逝后追赠安国公,崔守业是他的儿子,任刑部侍郎。 和吏部侍郎裴行俭一样,刑部侍郎调任内卫阁领,都是属于平调。 而这位崔守业进入内卫后,掌内部监察,权势不小。 最后一位李义琰,进士出身,一向以刚正不阿,不畏强权著称。 这位老先生也曾经在李绩手下任职,李绩当并州都督时,手下人都害怕李绩的威势,只有他敢与之争辩是非曲直,李绩对他很是敬重。 后来李义琰慢慢升官,如今已经是中书侍郎,候补宰相,进位宰相指日可待。 李彦觉得,这位调入内卫,反倒有种贬官的味道。 也不知道背后发生了怎样的政治争斗。 无论如何,内卫阁领重新归位。 丘英负责侦查谍报,裴行俭、安元寿负责兵事,崔守业、李义琰负责内务后勤。 不过五人之间,也不是特别泾渭分明,一致对外的关头,很多事都可以便宜行事。 这也是内卫的特点,同样是这个部门昔日能将强大的突厥折腾得分崩离析,俯首帖耳的原因。 “对外战争一触即发啊!” 忙活了整整一个时辰,李彦起身活动,觉得今天的自己实在太努力了。 从窗口看向下面进进出出的忙碌人群,他的心中也有着期待。 吐蕃使节团在含元殿面了两次圣后,就不了了之,对于吐蕃的请求,李治几乎是通盘否定。 因为大非川之战,吐蕃本来就是侵略一方,无端覆灭藩国吐谷浑,后又大举入侵西域,直逼安西四镇,才惹得李治派出薛仁贵,大军开赴藏原。 大唐败了一次,但依旧底气十足,李治的态度鲜明,如果吐蕃不乖乖缩回高原上,就等着开战吧! 李彦清楚历史走向,接下来大唐确实收回了安西四镇,但并没有与吐蕃发生正面冲突。 钦陵在衡量了双方的实力后,果断退走,让大唐蓄足了力,握紧了拳头,然后一拳打在空气上。 这不是结束,吐蕃准备完毕,还会率军再度出击。 接下来,每每吐蕃都是占据主动的一方,大唐败了自不必说,就算胜了也捞不到什么好处。 颇有点后世宋朝那味道了。 你说它打胜仗了么,胜了,可为什么还是那么弱呢? 因为赢的时候,见不到好处,一旦败了,就是损失惨重。 这谁受得了? 但没办法,农耕王朝的战争损失,真的不比草原游牧民族。 每次发动战争,不能光看士兵伤亡、粮食消耗,要这么计算,如果不打仗,这些士兵本来该是种地生产的,结果他们脱产上前线,行军的每一天都要张着嘴消耗粮草,一来一去,损失可就太大了。 这也是中原王朝往往休养很长一段时间,却能在十几年的战争狂潮中,将积蓄消耗殆尽的原因。 文景之治后的汉武帝如此,杨坚之后的杨广如此,贞观之治后的李治其实也是这样。 东征西讨,扩大疆域,灭高句丽灭了个爽,结果除了盛名外,实质好处并不多。 相比起来,李世民当年没能灭得了高句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