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拍戏先是生意然才是文娱(2 / 3)



电影归根到底还是商业运作,是属于商业产业下的艺术、娱乐范畴。

最起码很少有人拍一部电影的初衷是为了赔钱吧?

就算是墨镜王一开始刨除艺术追求外,也有那么一丢丢寻求市场的认同吧?

属于既想自嗨,又想让大家一起嗨,不然何必院线上映呢?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可惜,他一个人的世界里确实充满了孤单,但,孤单的世界里却少了一群人陪他狂欢。

墨镜王因此在票房上很孤单。望着导演协会平日里办沙龙的一群文艺货,大骂:说好一起到白头,你们却偷偷了油。

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中英局势的变化造成泡沫式畸形经济的出现,香江出现了一种虚假的繁荣,带来了社会的晃动、人心的浮躁与压力。

这种情况,造就了香江电影从70年代后期开始的蓬勃发展。

在历经了新浪潮的洗礼后,香江电影产业步入井喷。

任何一个娱乐市场的发展,都离不开外部大环境的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反正毅然。

香江电影好似火山爆发一样越来越火,制作成本也水涨船高。之所以有小成本,小制作的印象,无非是市场的不规范和利益驱使造成的。

如果说真的低廉到二三十万就能拍摄一部院线商业卖座电影,那么那些赔的倒闭的电影公司又该如何解释呢?

香江最高峰的时期,数得上名字的电影皮包公司,超过千家。

如果挖坟埋葬,港岛土地都不够葬。

时间到了86年这个时间线上,一部商业院线影片,怎么也要一二百万打底了。

大制作大卡司大明星的电影,最少三四百万,甚至五六七八百万。

归根到底还是香江电影太热了,也太有文化冲击力。

甚至出现只要香江本地票房大卖,那么湾湾、南韩、rb、东南亚等地也同样都会大卖的盛景。

搞得东南亚片商、院线商挥着支票来抢片源、片花。

现在想拍摄一部低成本电影,最起码也需要有几十万来支撑。

一个灯光组普通灯爷最少2000块才会给你开工。幕后人员涨薪水,那么演员就更不用提了。

发哥最初出演电影是在75年,但真正担当主演是协利公司76年拍摄的《池女》,与他一起合作的就是大美女余安安,也就是第一任发嫂。

当是还叫靓仔发的他,酬劳只有几千块。

十年间,周闰发电影上的成就马马虎虎,反而小荧幕越走越顺。

在大荧幕上,靓仔发变成毒药发,但纵然如此,他的收入从酬劳开始变为片酬,也涨了不止十倍。

开一部戏,十几万港币还是有的。

想来最想叫他毒药发的就是协利影业的老板吴协利了。

大老板接连开片捧他,却一部比一部扑街。

早期的周闰发确实很文艺,还没琢磨出自己偏商业化的一面,或者自己偏商业的演法,称一句天坑不为过,最多青铜三!

《英雄本色》周闰发是友情出演,配角的价格,也要有10万块。

没办法,就算是发哥接二连三坑出品人、投资商,但架不住名气大。类似于后世的小鲜肉明星。大的票房号召力没有,但粉丝量不少。

火到有电视迷去翻他家垃圾桶,吓的发哥手纸都不敢多用,生怕突然跳出个女人给自己生了孩子,然后问自己开不开心。那时影迷太疯狂!

至于这部现象级电影之后,五十万是他,一百万也是他。

反正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