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8)(2 / 3)

王虽然被霍去病按头打了两次,损失了很多人,但他们的“残部”也有数万人,而且受降的地点,还不是在两军对峙的边缘,是在匈奴人的地盘上。

如果真是诈降,等霍去病孤军深入再围而攻之,那光凭这个冠军侯的项上人头,就足以抵消浑邪王的死罪了,休屠王真想变卦,而且单于没有那么想要召回他,他犯不着陪浑邪王做叛贼。

然后他被浑邪王弄死了,浑邪王收编了休屠王的部队,等着霍去病来,两军隔河相望,霍去病骑马入敌营,当成自己家似的下命令,把想逃跑的匈奴士兵就地斩首。

这是个很冒险的行为,如果真是诈降,如果不想投降的那些匈奴士兵带头哗变,那深入敌营的霍去病无疑很危险。

可是一想到他的作战风格,又觉得这就是他能做出来的事情,他不畏惧匈奴人,有着开疆拓土的极大热情。

这次冒险无疑是值得的,《史记》里记录了这场受降带来的重要结果:“以宽天下之繇”,全国百姓的徭役负担都因为这场受降得到宽缓,因为自此战结束,河西完全成为了汉帝国版图的一部分,他们不需要担心匈奴人随时南下进攻,边塞的戍卒也就不需要留那么多了。】

原来是投降……竟然是投降……

这样得知河西之战的结果颇让人意外,霍去病思及春季还打得艰难的浑邪、休屠两部,万万没想到那两个常以兄弟相称的胡人竟然还会起内讧。

胡人的恩义,实在是不太明白,堂邑父跟随张骞出使西域十数年,一直忠心耿耿,被俘至匈奴部落内也没有抛下过张骞,还有跟着张骞回来的那个匈奴女子,都比那两人忠贞。

但军事的确有损百姓,若不是先汉诸王留下来的家底足够丰厚,他也不能这样轻而易举地率兵出征,朝堂上每次提及打仗,士族公卿们总是有话要说的。

【这次的封赏比之前其实算不得什么,因为也没办法再赏些什么了,汉武帝给霍去病增了一千七百户食邑,算上之前的差不多,霍去病算是最年轻的凭自己获封的万户侯了。

从这一战开始,汉匈之间攻守易型,匈奴步步后退,西汉帝国的军队开始往北往西推进,疆域面积不断扩张。

不过汉武帝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被人骂穷兵黩武了,因为汉朝的边患差不多已经平息,匈奴人去骚扰别的地方了,比如欧洲,漠北之战要是没打赢的话,这位千古一帝头上的屎盆子应该又要多一个。

插个题外话说一下打匈奴的长远影响,跟草原游牧民族的斗争一直都是各个朝代长盛不衰的争论主题,除了元,因为这个朝代游牧民族直接干翻了中原政权。

汉武帝为了开打其实是花了不少功夫的,前期可谓是顶着极大压力,各种找理由,比如这个天象太史令给我分析了一下是要打仗,比如大汉先祖给我托梦让我一雪前耻报白登之仇。

当时朝堂上的三公九卿反对的有一半,剩下一半里还有一半是没表态的,赔点钱赔个女人怎么了,历代先王不都是这么做的吗?

是不是觉得这话有点熟悉,一瞬间脑中略过无数历史人物。

然后这个时期的汉武帝登基没有多久,窦太主,王太后,田蚡……一个个手上都还掐着权柄,要知道中央集权高度集中得到明清,其实宋朝中央集权是做到了,但因为重文轻武偏科太过分,集中跟没集中没啥区别,都是被北方的少数民族按着打。

在此之前的各朝,诸侯王不过是换了个藩镇的名字,手上的权力依旧很大,哪怕是万邦来朝的大唐都是这样,大姓的女儿甚至比公主更不愁嫁。

好在汉武帝顶住压力打了,而且卫青及时出现,第一仗打赢了,这才使后面的战争得以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虽然该骂该阻止的那一波人嘴没停过,但历史的大方向没有改变。

如果不打匈奴人,匈奴人未必就不可能直接变成后世成功建立元朝的蒙古族,他们本来就是将草原上原本的部族能吞的吞,不能吞的或赶或杀,比如月氏,才建立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