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了足足六艘近海巡逻舰以及十多艘浅水炮舰过来的缘故,因为楚军后续继续沿着顿河以及第聂伯河北上的话,就需要足够的内河炮舰来提供火力支援以及维护河道后勤补给线。
从这也能够看的出来,大楚帝国的东欧粮食开发计划,整体进军乃至后续的移民步伐,都会严重依赖于三大河流,即伏尔加河,顿河,第聂伯河。
这也是大楚帝国军事行动以及海外扩张的一贯传统,那就是沿着海岸线以及河流行动……如此能够方便有限的提供舰炮火力支援,海上运输以及内河运输便利。
如果脱离了海岸线和河流进行行动,哪怕强如大楚帝国也会遇上诸多麻烦。
后装线膛枪炮再厉害,也得有炮弹和子弹不是……粮食这些东西都可以就食于敌,但是弹药补给可没办法就地补给,只能从本土运输过来,有海运和河运倒是问题不大,但是一旦没有方便的船运,那么只能依靠马车这种陆地运输……那么难度一下子就会上升无数倍。
按照楚国人的经验来看,依靠马车运输的情况下,脱离了物资中转枢纽一百五十公里以上,楚军就很难靠着野战部队自身的后勤体系维持作战了,需要依赖后方专门的运输补给部队,比如后勤部组织的运输团,但是这消耗非常大……运输民夫以及骡马都得消耗大量的粮食。
当这种距离达到大几百公里的时候,运输起来不仅仅消耗大,更重要的是需要大量的青壮劳动力以及骡马,其难度随着距离的进一步提升而不断提升。
目前楚军之所以还能够维持陆军第十八师的作战,也不是什么依靠陆地运输,而是靠着在当地征集的土著船只进行弹药运输,物资从顿河用船只运输,抵达黑海后,沿着海岸线给楚军持续提供补给……不过这样维持起来也非常困难,毕竟土著的风帆小木船运输量太小,以至于陆军第十八师空有强悍的大批后装线膛武器,但是打起来却是缩手缩脚……之前在察里津等地打仗的时候,炮兵开炮基本没啥顾忌,随便打……
但是到了顿河流域以及更远的第聂伯河流域作战后,第十八师的炮兵们,开炮之前都得反复确认,精心计算,就是为了争取用最少的炮弹完成打击任务……
这也导致了之前看似很犀利的迫击炮逐渐消失在战场上,这玩意速射太快,耗弹量太多,第十八师的将士们打完了自身携带的迫击炮炮弹后,根本得不到多少的迫击炮补充……到了如今,之前还很威风的六十毫米迫击炮大多都成为了摆设,没啥卵子用了。
同时因为东欧地区的交通设施太差,楚军里的七十五毫米野战炮根本没办法快速机动,哪怕是轻便一些的七十五毫米山炮都机动比较困难。
如此情况下,三十四年式70毫米步兵炮,成为了战场上最耀眼的明星,能直瞄射击,精度非常高,能够有效节省弹药。
同时还非常轻便,能伴随步兵机动。
这两大特性综合在一起,让七十毫米步兵炮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角,相关消息报告到国内的时候,让国内的军方高层都不得不重新审视七十毫米步兵炮这玩意……
原本军方已经很重视七十毫米步兵炮了,要不然也不会给每个步兵团都装备了四门。
然而之前的几次实战里,七十毫米步兵炮依旧体现了一些缺陷,比如火力密度不够,射程也不够等特点,以至于楚军后续继续加强了师属炮兵团的七十五毫米火炮的建设。
拟定的师属炮兵团里的二十四门各型增加到了三十六门。
目前楚军里的野战炮兵部队,采取的是小连小营制,四门火炮一个连,三个连组成一个营,一个营十二门野战炮或山炮。
一个师属炮兵团辖有三个营,按照任务需求不同,配属野战炮营或山炮营不等,比如山地部队,一般配属一个野战炮营,两个山炮营,而平原地形部队,则是配属两个野战炮营和一个山炮营居多,还有海外复杂地形驻防的部队,则是干脆配属三个山炮营。
但是不管是山炮还是野战炮,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