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头道:“官家说得是,秦王殿下找我聊过好几次,反复跟我强调,交通,乃是新政根本之根本,交通不成,则商业不荣,商业不荣,则新政就无以为基,如今,咱们大宋和过去的其他朝代不同了,老百姓服徭役,是给钱,是给粮的,秦王殿下说,此事,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这叫要想富,先修路,像是许多主要的道路,如这开封到洛阳的疏浚,都是商行自己在掏钱做呢。” “是啊,三弟说的,确实也是有道理,自古以来修桥铺路都是大善之事,只是朝廷总是没钱,这才不得不依靠各地的富绅、乡贤,如今托三弟和商行的福,咱大宋财政方面倒是宽裕不少,自然,也要为老百姓多办几件实事,所以你啊,现在当了宰相,不比以前在枢密院,你也要多做实事,什么事儿别总想着得失,别总想着利益,朝廷给老百姓花钱,不用考虑得失,只要切实对百姓有所帮助,这钱我花的就高兴。” “官家您说得是啊,臣以为,朝廷应该鼓励各地官员多修路,甚至将此事,放在每两年一次的察检之中,作为最重要的政绩之一啊。” 赵匡胤闻言想了想,然后点头道:“你说得对,可有什么章程了么?” “章程么,目前倒是还没有,不过至少我觉得,应该树立典型,先从奖惩二字入手,寻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基层官吏,大加表扬,让天下人都看看,咱们大宋,确实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啊。” “嗯……不错不错,你说得有道理,可有合适的人选么?” “有,郑县县令孙兴组。” “郑县县令?老二的人?” “不错,此人,应该确实算是齐王殿下的人吧,今年京察,齐王殿下点了此人上中,也是开封府二十二个县令中,唯一的一个上中。” 说着,赵普就将早已准备好的人事资料递给赵匡胤。 赵匡胤翻了翻,忍不住赞叹:“是个人才啊,老二那人,驭下还是严格的,既然能给他上中之评,此人必然有着真本事,怎么,你是要跟我举荐此人么?” “正是,根据臣命人彻查的数据,今年开封诸县之中,唯有这个郑县今年铺桥修路最多,光是能跑双排马车的官道就修了不止一条,甚至他们还整修了运河,恐怕全国的知县,都远不能跟他相比。” 赵匡胤一脸赞叹之色:“一县之力,居然还能主动整修河道,难得啊,难得,更难得的是,你居然会向我推荐老二的人,好啊,好啊,你现在是宰相了,你能如此大度,以国事为重,我很欣慰啊。” 赵普笑呵呵地道:“官家您说笑了,朝廷的人都是官家的人是大宋的人,没什么臣的人,齐王的人,我的意思是,我大宋既然敢开万世不敢开之新政,自然也要开万世未有之先例,这个孙兴祖,既然是能吏,又修了这么多的路,是不是能……给个上上?” “上上?” 国人么,讲究个谦虚,一般就考察来说,上中就已经是顶格了的好了,至于再上面,上上的评价,那就基本不是为活人准备的东西。 就好像正一品这种官职基本从不为活人准备,一般若是有活人当上了正一品,那基本离篡位也不远了。 然而赵匡胤本来就是军人出身,他给官本来就随意,赵普的这个建议,还真是提在他心缝里去了。 忍不住道:“此人,你了解么?确实当得上上上之选?” 赵普道:“臣,不太了解,我都没见过他,不过我对齐王了解,齐王既然都如此推举此人,此人肯定是没问题的。” “嗯……也对,你能这么想,我很欣慰啊,早就跟你说过,用人,做事,要信人,不要总想着什么事都事必躬亲,也不要总想着把什么权柄都抓得那么牢,你说你,不管在哪个衙门都那么强势,这对你也是不利的么,老二那人,大本事没有,比不得三弟,但他做事勤勉,与你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