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怕是挨不过去了,太子虽然地位稳固,但子嗣却也重要。” “罢了罢了,待过完年,我就放任吧!” “娘娘,到时候又到辽东,皇后可管不着……”宫女轻声道。 太子妃神色一动,有些犹豫。 但最终,她还是坚定了信心:“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其实我的儿子不是长子,位置却怎么也逃不了。” 这般,出城三十里的太子朱存渠,则来到了一处村落。 村子并不到,只有百八十户人家,孩童不惧寒冷,在雪地里玩耍嬉戏。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座座用秸秆堆成的小山,他们是百姓冬日取暖的主要燃料。 当然了,由于辽东人口稀疏,故而残留着一些树林,足以让普通人捡拾到过动的木材。 而不像关内,但凡是城池和村落周边,只是光秃秃的,枯草都没。 面对路过的公子哥,村子里都很热情,招待的吃食颇为上乘。 村长家,一锅小鸡炖蘑孤,腌咸菜,以及一壶酒。 “这是上好的玉米酒。” 村长笑着上了炕,指着黄澄澄的酒水道:“城里的人都喜欢喝米酒,咱们乡下只能玉米来酿酒,味道也还行。” 朱存渠饮了一口,味道粗劣,自然比不上精粮酿的酒水。 但对于乡间来说,这农家腊酒,再浑浊也是极好的,毕竟不要钱。 “老丈,咱们村里除了种玉米,还种什么?” “像那地瓜(番薯)也种,麦子也种,还有些水浇地种稻米嘞,稻子价钱高——” 老人絮叨着,喝了两口酒,就怎么也止不住。 玉米不择地,喜温,故而在辽东种的颇多,产量也能达到三百斤左右,四百斤是顶点了。 而乡野之所以喜欢玉米,最大的原因则是秸秆。 其秸秆,可以作为饲料喂牛,还可以作燃料,取暖煮饭。 无论是小麦还是稻谷,其秸秆比玉米实在是小太多了。 “我跟你说,咱买不起牛,就弄了两头猪,平日里用一些泔水和棒子、杆子混着喂,长得肥肥壮壮的……” 老丈得意地说着,最后非得要带朱存渠去看猪。 朱谊渠哭笑不得。 在辽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以至百姓们负担较轻,能够勉强温饱了,甚至可以养猪。 这是关内百姓不可想象的。 即使一年一收,但辽东近两百万人,能够存留大量的余粮。 而粮食,可以酿酒。 “关外多酿一斤酒,关内就能多一斤粮食。” 朱存渠眼眸一亮,想到了辽东富民的方法了。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甚至,他想到更深一层,他可以派人开设酒场,凭借着太子的背景和人脉,赚钱岂不太容易? 太子府的花销,虽然都是内帑一应买单,但谁都想拥有私房钱。 这样一来无论是干什么,就会特别的方便。 …… “太子爷回来了——” 从陆路走了半个月,太子一家从辽东回到了京城。 对于消失多日的太子,朝野上下可谓是盼之已久。 内阁八部的高官们对于太子妃去处,自然是清楚的,但广大的中下层官吏,却是一知半解,只是知晓太子去历练了。 如今太子刚回到爱戴他的京城,东宫就有数不清的车马停靠,诰命夫人们排成队求见太子妃。 皇帝一如既往地接见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