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学熙说:“不用谢我,我今年刚刚奉命成立了直隶工艺学堂,专门培训技术人员,到时候可要多吸纳吸纳我的学员。” 李谕笑道:“人才缺得很,有多少来多少。” 李谕带着这批工人到厂区看了看宋嘉树进口来的设备,他们都是老工人,上手并不慢。 李谕也懂机械,拿出一些自己绘制的图纸,让他们依照图纸进行简单改造。 别看他们不会造机械,但当年天天检修制造局的机器,还是能够看懂图纸的。 李谕又留下了几个对机械感兴趣的学生,与他们一起研究。 回到家中,李谕提笔给爱因斯坦写了回信。 爱因斯坦最疑惑的是那个等号“=”,而且是特别费解。 李谕当然明白咋回事,于是写道: “尊敬的爱因斯坦先生,您的方程实在是令人惊叹,简单而美,这才是物理学最迷人的地方。 但我想它并不是您信中所说是指的能量与质量可以相互转换,更本质的解释应该是在说明质量与能量本身就是同一样东西。 就像一枚硬币,它是一个物体的两个侧面!” 由于篇幅短,并且没有公式,李谕把它直接用电报的形式发去瑞士伯尔尼。 但即便短,关键点都说出来了。 话说“质量与能量是一种东西”这个观念非常炸裂。 多数人看到质能方程第一印象也大都觉得是质量与能量的相互转换。 甚至还有不少人有误区,认为爱因斯坦通过质能方程研究出了原子弹。 当然这显然不对。 原子弹1945年才有,而爱因斯坦1905年就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二者之间差了40年,其间的技术迭代相当多。 当然狭义相对论确实为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但真要说起来,更应该归功于原子物理学的突飞猛进。 爱因斯坦对原子弹的唯一帮助,可能就是他本人曾经在1939年时给当世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写过一封信,大概内容就是说要抓紧研究原子弹,要是被希特勒研究出来就不好了。 不过就算如此,美国政府也并没有重视。 最开始只给了原子弹研发6000美元,这点钱啥都干不了,连科研人员工资都不够。 后来是日本自己一拍脑门,想到了一个绝佳的战略,干了珍珠港,才引起美国人重视,发起了大名鼎鼎的“曼哈顿计划”。 而且这也和爱因斯坦没什么太大关系,因为爱因斯坦几乎一生都是反战的。 他只是想当个纯粹的科学家,怎么可能直接参与武器研制。 由于凤铃现在也是个研究人员,与丁德山搞“新式面点”研制,没有时间给他发电报,于是李谕只好自己亲自发报。 好久不接触,已经非常生疏,短短一篇电文废了好久才打完。 李谕伸伸懒腰,感叹这种事真是熟能生巧。 第二天,吕碧城端着星球大战前传的书稿找到李谕。 “我已经完成了润色与修订。”吕碧城放下一摞厚厚的稿纸说。 李谕拿起看了看,吕碧城竟然坚持用钢笔写出来。字迹虽然尚且没有那么好看,但都是汉字,有软笔书法厚底子的人,硬笔书法上手不会慢。 李谕赞道:“润,真是太润了!” 吕碧城问道:“你还要拿给德龄姑娘翻译?” 李谕说:“没错,你要相信我,只有中国人才能真正翻译好中国人写的文章。到时候让洋人根据英文再翻译成其他语言,也不至于
第二百八十七章 润(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