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谕算是帮他做了个决定,王季烈说:“帝师如此坚决,我也只好回去重新修改。” 帝师这个身份真是有用啊! 虽然李谕不屑于此称号,但不得不说,很多时候太好使了,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如果硬生生推广,阻力还不知道有多大。 而且他作为一个穿越者,才真正明白什么叫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清末的理解可不一样。 中文本身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孤立语(简单点说就是没有英语里那些语法、词形,完全依靠上下文关系),兼容能力太强,远超日语之类的语言,根本不惧各种外来词汇。 李谕找出自己整理写出的那本数理符号入门,递给王季烈:“先生可以借鉴一下。” 王季烈翻了翻,薄薄一本,但条理很清晰。 李谕确实就是这种水平,作为理工男,废话不多,要不写个星球大战也不会找吕碧城来润色。 虽然他也曾经想过学习海明威的简洁行文、短句多的写作技巧,所谓“没有技巧就是最好的技巧”。 结果发现人家其实是剑化无形,更学不来。 但李谕这种干巴巴的水平写出来的科学书籍就没什么问题,反正是教科书,不需要辞藻或者文学水平。 王季烈深鞠一躬:“先生大才,您既是帝师,又是科学巨匠,您的建议一定要遵从。” 王季烈内心当然还是多少有点传统的,否则明年他也不会去考进士。 关键人家搞了这么多年科学翻译后,竟然还真又考中了进士。 当然了,明年的科举考试也将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科举考试。 李谕忙说:“先生太客气了!编译西方科学书籍着实不易,我亦钦佩于先生的精神。” 王季烈说:“我今日就会带着先生的教科书籍,继续完善我的这套《物理学》。” 李谕拱手道:“先生辛苦。” 能说动他采用字母符号,不过想让他改成白话文短时间就不可能了。 如今通过张元济的宣传,不仅学堂在订购,社会上有一些人也非常希望尽快买到,甚至直接找到商务印书社。 李谕在与张元济就书籍内容探讨时,有人便找上了门。 “店家,我要买书!” 张元济抬头道:“您要多少?” “一百套,我要展放在我的科学仪器馆中,”对方说,然后愣了一愣,“您是不是,李谕先生?” 李谕道:“没错!” “哎呀!竟然让我撞见了!太好了!在下钟观光,正在上海办科学仪器馆。” 好嘛,原来是大植物学家钟观光。 中国植物学界,钟观光的名字是绝对绕不过去的。 他是第一个在中国用科学方法广泛研究植物分类学的学者,也是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后来在北大、浙大都做过教授。 李谕听过他的名字,“钟先生您好!” 钟观光很兴奋:“能见到你可不容易,我馆里图书室中已经集满了你的着述,可是仰慕得很哪!” 李谕正在考虑今后校舍办起来后科学仪器的采买问题,与他交流一会发现他的科学仪器馆就能办这事,那就有必要去一趟了。 钟观光之前考上过秀才,但甲午之后,他深感清廷腐败,导致外患迭乘。认为要不受外国侵略,必须发展科学,兴办实业,以谋求中国之振兴。 于是他毅然决定自学科学,购买了不少江南制造局李善兰、傅兰雅等人编译的科学书籍,甚至按照书上的说法去做实验。
第两百一十七章 先驱(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