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译科学书籍时基本都是选的比较浅显的,涉及当下最新的科学成果压根没有。 近几十年的科学成果都没有翻译过来,现在国内基本就没人知道麦克斯韦的《论电和磁》、庞加来的《时间的测量》等新理论。 李谕问起这次过来的目的:“在下想买几本化学方面的系统全面的书,店里可有?” “当然,”傅兰雅从书架上抽出几本《化学工艺》、《化学考质》、《化学求数》、《化学鉴原》等书,“要说我翻译最多的,还真就是化学方面。” 傅兰雅翻译过上百种书,凭他自己的力量根本做不到,所以他采取的是口译方式,有那么一点像林纾。 不过与林纾正好反过来,林纾是不懂外文,所以就由别人口译后自己润色写出来中文;傅兰雅就是自己口译,然后别人写。 反正这种速度的确是很快的,所以两人都称得上是高产。 李谕问道:“这几本书需要多少钱?” 傅兰雅摇了摇头,“不要钱,能见到你着实不易,能给我这几本《分形与混沌》签个字就足够了。” 李谕笑道:“我这签名竟然这么值钱吗,以后再来上海一定多来你店里光顾。” 傅兰雅却说:“恐怕到时我就不在上海了。” 史量才讶道:“先生又要去美国?” 傅兰雅点点头:“这次怕是不会再回来了。” “不回来了?”史量才问道。 傅兰雅略带忧伤回道:“我做的已经够多了,却……哎,反正我年龄已经大了,这几年往返奔波,确实累了。” 从1896年开始,傅兰雅就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聘为东方文学语言教授,这几年每年都再来中国一趟译书。还捐款开办了上海盲童学堂,就是他的幼子傅步兰担任校长。 傅兰雅在中国的时间长达35年,半辈子几乎都铺在了科技书籍翻译上,但自从甲午战败后,就明显开始心灰意冷。 史量才只得说:“本想邀请您重办《申报》科学杂志,可惜……” “重办?”傅兰雅的眼睛微微有了一点光芒。 史量才说:“对的,而且会有李谕先生鼎力相助。” 傅兰雅摸了摸下巴:“这倒是有点意思。” 就算是李谕办科学杂志,现在的情况肯定很多是以翻译为主,所以傅兰雅肯定可以帮上忙。 于是李谕也挽留道:“如能得先生帮助,将不胜荣幸。” 傅兰雅其实也不想让自己大半生心血付诸东流,但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于是说道:“我会好好考虑你的提议。” 史量才也说道:“先生务必细细思量。” 拿好那几本书,李谕就动身前往码头,依旧是招商局的轮船,走海路开往天津港。 如今京杭大运河江南段虽然还通着,不过自从黄河改道后,山东段基本就慢慢淤废了。 路上李谕专心写好了化学入门讲义的一部分,其实现在国内涉及到西洋各门科学,最受欢迎的就是化学了。 毕竟做实验有意思,上手相对也比数理简单一点。 回到京城,李谕回到家后,凤铃竟然早就打出了一封来自英国的电报,发信人是开尔文勋爵: “东方的李谕先生,经过我与皇家科学院会长哈金斯的商量,决定对你授予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的身份。不过哈金斯会长提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你能再提交一份专业的科学稿件,这也是私人一点要求。以上。” 内容很短,不过消息蛮炸裂。 没想到这么快他们就已经想要给李谕外籍院士的身份,恐怕李谕要成为近现代第一个拿到此殊荣的人。 英国皇家学会有不少外籍院士,之前遇
第一百六十七章 聪明人的做法(2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