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四章 重策论(2 / 2)

,既没有馆阁加身,也没有高级文臣的加衔。

他只是三司度支判官而已。

不过,谁让是李杰亲自点了他的名,即便章得象资历不够,只要有天子钦点,也是合乎流程的。

“天禧年间,鲁学士曾言,进士试诗赋,不近治道。”

“朕,深以为然。”

“唐之制,专一辞赋取士,故天下之士,尽皆奔走于声病对偶之间,此乃于国无益也!”

“故,朕以为科举当以策论为先,然,今天下之士,沉溺于浮艳声病之文,便有更易,亦需徐徐图之。”

“陛下圣明!”

鲁宗道闻言当即躬身高呼,附和道。

“国朝接唐、五代末流,文章专以声病对偶为公,为求工整,往往剽剥故事,极尽凋刻,已失辞赋之本意也!”

“如杨亿,刘筠,其学固博,然为求工整对仗,其文难免流于俗也。”

“而韩愈之文,却鲜有人知。”

“臣以为,科举当先试之策论,使辞文言古今之之乱,简其程式,使得以问其大义,不必专于记诵。”

这边,鲁宗道的发言刚刚结束,宋绶立马跟着讲述道。

“臣以为,读书不可失其博,亦不能失其专。”

显然,宋绶对偏重策论是有意见的。

他认为,专且博,才是文人士大夫该有的样子。

应制诗,看似被严格限制在某些条条框框之内,但若是想要写出新意,考生必须博观泛览。

如果失其博,便是天资横溢之辈,也难以写出令人拍桉叫绝的应制诗。

柳三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单论辞赋,柳三变之文,怕是能够比肩前朝巨匠。

毕竟,柳三变之词,开一派之先河。

但成也如此,败也如此。

市井中传唱度再高,柳三变的词也不符合应制诗的标准。

当然,这并不是说柳永做不出应制诗,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

另一边,听到宋绶似乎意有所指,鲁宗道顿时反驳道。

“不观史,不习经,无诸子之读,举子又如何品评古今之兴乱?”

“唯有尊经书,仰(仗)史学,方能论其正也!”

鲁宗道的论点并没有错,如果举子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又如何能够引经据典,写出令人信服的策论?

“鲁学士之言,切合时弊,臣以为,当先策论,而后诗赋。”

就在这时,章得象也跳了出来,直接声援了鲁宗道的观点。

不过,与其说是赞同鲁宗道,不如说是附和李杰。

毕竟,重策论是李杰率先提出来的。

官家既然都这么说了,今年的科举考试,当然改以策论为主,诗赋为辅。

当然,循序渐进也是有必要的。

转变若是太快,难免让士子们无所适从,况且,距离上一次贡举已经过去了五年之久。

天子士子苦等五年,才迎来贡举,如果考试标准变得太快,难免会挫伤举子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