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太极看来,这些大明的反贼确实是大清潜在的盟友。 可通过与锤匪贺今朝的交战,让他觉得将来锤匪还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光凭借四十门红衣大炮对明军能占据优势,但是在火炮对贺今朝占据优势这种事,皇太极认为己方是占劣的。 “大明皇帝朱由检自顾不暇,此番我大清一旦大量斩杀俘虏援辽明军,大明定然无力回天。 我大清皇上乘运奋兴,诸王贝勒同心协助,定鼎之机,在此一举,时不容缓,机不可失!” 石延柱在政治以及军事上都有独到的才能,深受皇太极重视。 他说的话,虽然有些不符合实际情况,但精辟的分析了双方所处的形势,并且针对性的提出了破敌制胜的战略和战术。 同时把这场战事与大清前途命运都联系在一块,更是让皇太极觉得石延柱头脑清醒。 但皇太极是何许人物也? 他向来喜欢独自思考,认为时机未到。 于是按住石延柱的奏疏不拿出来议论,而是低调的继续向锦州方面增派援军。 同时皇太极下令朝鲜派遣总兵一员、副将四员、游击二员、守备十员、兵九百七十名往锦州“更戍”。 在沉阳他又命额驸英额尔岱、宗室拜尹图,率每牛录兵十名增援。 皇太极指示围锦的将领:“敌人若来侵犯,尔等可相机击之,不来切勿轻动,各当固守汛地。” 洪承畴麾下的这些人马可是大明最后的“精锐”,除了原有的关宁军之外,多是宣大、陕西、榆林、甘肃、宁夏、蓟镇的老边军了。 大明朝廷今后再想要淘换这种士卒,几无可能。 这些士卒久处塞外,能吃苦,又同清军、蒙古军、流寇长期作战,富有经验,只要钱给够了,也特别能战斗。 大明的决策者们不惜把重兵交到洪承畴手中,都集中到这里来,就是想要保住宁锦防线,以及山海关。 这条防线是大明的生命线,直接关系到大明江山的安危。 这一点,皇太极以及他麾下的谋臣们也是一样的看法,他们也把在锦州的胜负看成是决定大清命运的头等大事。 一年来,大明做出种种努力,企图打破清军对锦州的包围,也曾寄希望于祖大寿兄弟与援军配合,突破清军的围困。 但是,清军源源不断的增兵,实行掘壕久困之计,使得锦州声援断绝,大明援军被阻断于松、杏山之间,迟迟不能接近锦州。 双方陷入僵持阶段,决战一触即发。 南阳。 城外出现大批大批的闯王人马。 南阳知县姚运熙整个人都有些发抖。 不是据通报,闯王大队人马全都涌入湖广了,靖辽侯以及左良玉回去救援督师杨嗣昌。 可闯王的旗号怎么在这呢? 现在他唯一能仰仗的就是勐如虎了。 可勐如虎在四川作战时,他亲儿子都战死了。 军旗、军符全都丢弃,带着亲兵勐冲才得以逃回重庆,与杨嗣昌回合,手下还能剩下几个精锐老兵? 尤其是因为亲儿子死在他眼前,却不能救,连尸体都没法带走。 积郁之下,他背上生了疽疮,不能打仗,就领兵退驻承天。 (大明嘉靖皇帝入继大统之前的旧邸在这里,他的父亲兴献王(后追尊为帝)的陵寝也在这里,需要官军驻兵保护,以防出现凤阳祖陵被挖的事情。) 结果遇到了张献忠来打南阳,被吴国俊等人打的打败后,勐如虎才奉命移驻南阳,他没有跟着大军一起回湖广救援杨督师。